趙一山明白,這同樣是為了消彌兩個節目之間的影響,給下個節目做準備。

不過這一說法也不準確,這也是一個節目,一個比較“淡”的節目,看著古代軍城過年場景,還有郭靖、黃蓉的友情出演,同樣是極為有趣的事情,也稍稍撫慰了那些沒被選上的家人的心情,真要說起來的話,已經是極為不錯的節目,只是在這時,確實顯得有些不起眼。

看看時間,也就差不多隻有十分鐘,一個節目時間,趙一山不由得好奇起來,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型別。

在這個時候,與往年一群人看完趙一山小品,就乏味地等待新年到來不同,《天地》這一個小時的演出,確實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以致於這最後一個節目,也差不多算是壓軸戲,輕忽不得。

果然,在拿著糕點問候了北城門守城士兵之後,郭襄就興奮了起來:“我最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就住在城外,他講他是一個祭天的神官,現在肯定在向上天懇求來年風調雨順,走,我帶你們去看看,看看我這位神棍朋友是怎麼祭天的……”

祭祀?

趙一山心頭一凝,很是意外。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尤其是孔子那個“吾與點也”的典故裡,也盛語稱贊了祭天、祭祖的重要,春秋時期更是有“春秋都只聽天號令”的說法,即使是鄉間小民,也會在過年的時候給天上神仙上炷香,擺上貢口,祈禱一番。

但這活動固然重要,又如何表現出來?

跟京城天壇一樣,聘個老頭穿上乾隆的龍袍,幾步一跪地讓看了膩味?

這樣的想法,趙一山估計這一刻不知有多少人想起,事實上,也確實沒聽說有哪個祭祀節目做得好的,要是拍出個和自己花幾十萬搶頭香的節目來,估計觀眾會罵死林牧。

想到這裡,趙一山與兩個徒弟都興致勃勃,一心好奇地正色觀看。

銀龍騰空,雖然先前已經看過,但眼看著郭襄、郭破虜這兩個小家夥騎著龍趕路,依舊讓人升起羨慕的情緒來。

不過五六秒的趕路,郭氏姐弟就已經來到一個群山環繞的山谷中來。

這裡四周山也並不算高,不過卻是四周山峰聳立如劍,山谷中還有一片頗大的湖水,湖水之畔,正有一個四面垂著青色薄紗的亭子,明亮的月色之下,隱隱約約,又有輕紗擋著,讓人看不清亭中的景物。

幽靜,大概是這裡唯一的標簽。

郭襄兩人於空中乘著小白龍,正欲降下時,卻見青紗飄蕩,亭中隱見一條挺立身影,當下不敢作聲,只是拉近鏡頭,就彷彿在那涼亭周圍拍攝一般。

虛擬現實,做起這種鏡頭的切換,輕松無比。

……

靜謐的幽谷,驀地風起,飄飛青紗之間,隨著一聲錚然琴響,在那飄蕩的青紗之間,一個手持羽扇、一身莊嚴古衣之人,已是現出不世身影,羽扇輕搖間,不見一絲輕浮。

這人手持羽扇,身著紫黑相襯的長袍,穩重氣質已經不俗,偏偏頭上冠飾,又頗具秦漢古風,襯著這人多了幾分威嚴、尊貴、不凡之氣。

月光之下,只見他當真是眉眼如劍、氣態如鼎,頭上雖有數縷白發,卻不見一絲老態,晴目俊朗,就如一位春秋時期的祭天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