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心之多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既然出來玩,林牧也就徹底給自己放了一天假,四處溜達,把方圓十裡幾乎逛了個遍。
地裡脆生生的大西瓜,被小蘿莉盯上後,熱情的村民就笑著摘下來放她懷裡,自家種的西瓜,最是香甜。
不用刀切,一拳頭砸過去,碩大的西瓜就四分五裂,紅潤的瓜肉自然地分裂得高低不平,抱著往嘴裡一咬,滿是清甜紅瓤的瓜汁,吃起來自然沒刀切的那麼方便,只能把頭埋進半圓的瓜皮裡去探著啃,但卻更加地有趣味,小蘿莉吃得滿臉紅瓤,旁邊的三隻大狗,大熱天哈著舌頭啃西瓜,也沒個節制,連瓜皮都啃得精光。
在一家人裡,小蘿莉最喜歡跟著林牧玩,因為跟林牧在一起的時候,林牧從來不帶他吃正經飯!
吃了一肚子西瓜解了暑,把半個空空的瓜皮蓋到小蘿莉頭上當帽子,就該吃點飽肚的東西了,地裡水嫩多汁的玉米掰兩個下來,紫土豆挖幾個,左右看看,指揮著三隻大狗跳下溝裡的蓄水池一陣撲騰。
兩條小蛇自然早就被嚇得逃之夭夭,這個水池大概也就不到十平方米,深只有一米四五,但就是這樣的小水池,在三隻大狗的撲騰玩耍下,巴掌大的鯽魚胡亂撲騰看得旁邊的小蘿莉都想下去玩水了。
胖狗以前大概還沒這麼輕松自在過,只顧得前爪撲騰著水,偶爾還翻滾著胖大的身軀,攪擾得這小小的水池一片混亂。
小黑狗就比較有靈性了,窺準著群魚飛竄的軌跡,存著餘力等著一條魚從它身邊飛過時,直接伸頭咬住,四爪撲騰著水到池邊,邀功地把魚送到興奮的小蘿莉手裡。
嗯,力道很好,只是用槽牙夾住魚身,渾身無傷的野鯽魚還不住地撲騰著尾巴,生命力極是頑強。
讓林牧有些驚喜的是,這小小的水池裡,竟然還有尾不到一尺的烏魚,被旁邊喜歡學小黑狗動作的小花狗抓住,被林牧贊賞地順了順頭毛,哈著舌頭興奮不已。
林牧甚至發現了池邊的一個小洞,拿樹枝探了探,就知道裡面有只黃鱔,這玩意不好收拾,就沒理它。
將魚收拾幹淨,放到瓜皮帽裡,地裡認識的野菜也摘了一把,還有調味的菜葉裝了小蘿莉一兜。
林朋飛家的瓜棚還在那裡,看瓜的卻已經成了另一個小孩,小蘿莉撿了一懷抱幹樹枝,託著腮看著林牧挖土灶,細長的柳枝穿上魚身,各種青菜塞到魚肚裡去除魚腥,在火光上面的熱氣中翻滾蒸騰,白色的鯽魚肉慢慢變得油黃,繚繞的魚肉香氣漸漸散發,旁邊兩個小孩,三隻大狗都拿眼睛巴巴看著。
等到裡外皆熟時,林牧才給他們一人塞了只魚,加上火堆裡的紫土豆,再有兩三個嫩玉米烤著,足以充當中午的飯菜了。
……
吃得肚子溜圓的小蘿莉,在見到林母時就有些不好意思了,林母拿著濕毛巾給她又是洗手又是擦臉,跟林牧在一塊,小節不注意的結果,就是瘋玩的小蘿莉變成了泥猴子。
外公村裡的地裡,還有一小塊碾平的麥場,傍晚灑過水後晚上再鋪張竹蓆睡,就清爽無比。
躺在席上,鼻間聞著作物的香氣,眼裡看著天上閃閃的群星,小蘿莉枕在林牧手臂上,纏著讓他講故事。
林牧有時候,真的分不清現實,自己是忙碌還是輕閑,似乎都各有妙處,每樣生活習慣後,都不再想著改變,或許身邊有了這些親人惦記著,才讓自己嘗盡了生活的各種滋味。
“哥哥!《美猴王》我在課本裡看過了,我要聽大和尚拔樹!”
林牧笑了:“《水滸傳》不也是今天正式出刊了麼,雜志就在我書房裡,累了,快閉上眼睛睡覺!”
長久的程式設計熬夜,現在精神一放鬆,看著眼前的繁星,睏意就席捲而來,沒過一會,全身僅穿著個大褲頭,光著上身就在這田野之間睡得香甜。
小蘿莉才不會這麼早睡,一會躺席上看看星星,一會又去抓旁邊小黑狗甩來甩去的尾巴,興致來了再去追這三隻鬧騰的大狗,玩鬧不休。
……
生靈群集之處,林牧能夠放鬆下來,養一養疲累的精神。
但在外界,卻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直在等《水滸傳》的小說出刊,尤其是文學圈的人馬。
對他們而言,電視劇再精彩,也不過是娛樂的東西,即使再經典,也無法歸類於文學之中,文學,只能用最精細的文字,表達出相關的中心思想。
可是,《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是什麼鬼?!
與之相比,後面王進、九紋龍的第二章,反而成了陪襯。
就在這第一章裡,通章上下,盡是因果迴圈;文字內外,全是怪力亂神!
什麼洪太尉遇到老虎、大蟒,如果說還只是趣聞的話,那一口氣放出天罡地煞,108位妖魔沖出牢籠,就太誇張了吧?
後面更有張天師祈禳瘟疫,讓人看得幾乎都無語了,生生把龍虎山寫得仙靈彙聚,那張天師幾乎如孫猴子一樣無所不通。
普通讀者看得有趣,也不在意,甚至覺得這樣的故事性更強,魯智深那樣力能拔柳的猛人,在這樣不同一般的世道裡,才好顯出威風來。
而那些專家學者,則是很快分成了兩類。
一類自不用多說,向來以“掃清封建迷信”為已信,痛罵林牧宣揚這些鬼神文化,覺得林牧走了只求故事趣味性的歪路。
另一路則穩重些,在沒有看完小說之前,並不發表過多言論,只是分析著《水滸傳》為什麼以此為開局。
林牧也被他們找上,詢問個中原因,眼看讀者裡也有不少疑惑,林牧幹脆也就統一宣告瞭。
……
一頁書:“《水滸傳》與其說是一部小說,倒不如說是民間各種百姓對梁山故事的彙總,所有的一切觀點,與其說是作者闡述,倒更不如說是民間印象。
因此,在小說中,民間傳說中術通鬼神的張天師出現了,身化巨蟒、猛虎,又有化老為童,變身牧童、架鶴祈福的本領,這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勢力,其影響力已經貫徹到這個國家的每個層面,如果說為了一些‘封建迷信’的原因,就對其視而不見,那就根本無法理解後來宋江為什麼要借‘天罡地煞’來宣揚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