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擬訂僱銀(二)(第2/3頁)
章節報錯
薛為忠在一旁忙解釋道,
“或許是因為此事發生在西南偏僻之地,邸報上只用寥寥幾筆一帶而過,王爺才沒有印象罷了。”
朱誼漶點了點頭,勉勉強強將薛為忠的說法接受了下來。
佟正釗卻心下了然,樓楠之事,甚至這整件雲南饑荒一事,之所以沒有進入像朱誼漶這類皇親勳貴的眼簾,是因為從嘉靖四十一年到嘉靖四十四年,大明帝國的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東南。
那時戚繼光正率領著戚家軍在東南平倭,且屢戰屢勝,國威大振。
在那形勢一片大好的勝利之際,誰還會在意大明西南的那一點小小饑荒,與那為饑民爭取過利益的戚家軍舊部呢?
且即便此事引起個別勳貴的注意,他們也會像薛為忠一般,忠貞不二地為國辯護道,國家正在對東南倭患用兵,哪裡有餘錢撥給雲南的饑民呢?
至於饑民鬧事,顯然是他們不識大體,朝廷正大勝倭寇,這些饑民怎麼單隻想著一己之利,不為正在東南沿海英勇作戰的戚家軍考慮一二呢?
薛文質沒有對朱誼漶的驚訝感到意外,只是十分平靜地問道,
“王爺,您認為樓楠傻嗎?”
朱誼漶頓時坐正了身子,
“當然不傻,聖人云,‘君子義以為上’,樓楠所作所為,是乃真君子也。”
“倘或樓楠當時一言不發,只是遵照朝廷指令帶兵殺了鬧事的饑民,則定能加官進爵。”
“可他出於良知,竟為了素不相識的饑民放棄了自己的大好前途,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哪裡能說他傻呢?”
薛文質點頭道,
“王爺說得對,小人以為,戚家軍之所以能屢戰屢勝,多次為國立功,正是因為戚家軍中人人秉持‘君子之義’。”
“倘或王爺僅僅想讓戚家軍‘食於王祿,忠於王室’,那戚家軍豈非成了人人可以僱傭的逐利之徒?”
“聖人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唯利是圖之人終日只會計較利益得失,可戰場上又何來得失之說?”
“‘得失’二字若化為銀錢,那便只剩一個‘價高者得’,王爺若想要戚家軍在戰場上繼續戰無不勝,那就絕不能用銀錢讓戚家軍變得計較利益得失。”
朱誼漶看了薛文質一會兒,一雙明亮有神的大眼睛撲閃撲閃,別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貴族氣質,整個人看上去簡直天真爛漫到令人討厭,
“所以你的意思是,為了保持戚家軍心中的信仰,他們只能過每人每月一兩五錢的苦日子,才能永遠對大明忠心耿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薛文質一怔,道,
“……小人也不是這個意思,只是戚家軍之所以能揚名四海,正是因為其清正自持,無論是何境遇,永遠秉持著一顆忠君愛國的拳拳之心。”
朱誼漶笑道,
“本王就是覺得奇怪,怎麼現下這世道成了這般風氣,越是歌頌誰,就是越是要誰吃虧。”
“有些人為了被歌頌就不斷吃虧,有些人為了不吃虧就寧願不被歌頌,讚賞變成了詛咒,忠誠變成了迂腐,這般下去,誰還願意為我大明守疆衛國呢?”
薛文質訥訥道,
“可戚家軍要是給了錢就能效力,那怎麼還能是戚家軍呢?”
“今日能為商賈護駕,焉知明日不會有對我大明心懷不軌之人出更高的價格來換取戚家軍的忠誠?”
朱誼漶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