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國本之爭(第2/2頁)
章節報錯
申時行猶豫了一下,剛想要開口再勸,就聽萬曆帝轉而說起了另一樁事,
“朕昨日見御史梅鵾祚的奏疏上說,兵部宜久任而後責成,功無旁撓,而後能久任,不然,是縶騏驥之足,縛孟賁之手,自固者鮮矣。”
萬曆帝冷聲道,
“原兵部尚書王遴此前擅留御批,眾言官交章論劾,朕念大臣優禮致仕,眾言官又稱薦之,真可稱怪事矣。”
“朝廷設立言官,是為辨認是非賢否,近年卻惟任意愛憎,全無定論,反歸咎朝廷,以致數易本兵,請先生擬旨,奪梅鵾祚官俸四月,令其反省。”
申時行聽得皇帝此時忽然提起王遴,不由心下微驚,又見皇帝面露不悅,忙應了下來,再不提之前建儲封王之議。
許國開口道,
“梅鵾祚之言,並非斷無可取之處,臣近日見總督薊遼右都御史王一鶚,題先督臣譚綸,題準召募浙江鳥銃手三千名,與同薊鎮客兵標兵相兼訓練三年有成然後遣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又督臣劉應節議添調南兵六千九百餘名、新舊三支共九千九百餘名,專為守臺之用,將官中軍等日支有差,管臺、百總、兩防戍月,每日每名加工倉銀一分,此餉額開載定數也。”
“十數年來,二虜未敢窺伺薊門,固因牆臺步騎精好,亦南兵晝夜防守之力也。”
“但三路兵多餉耗,其中奸弊漸多,譬如中軍千把總等官營兵,僅千總一缺,就有數十人謀補,且有見面、生日、年節、支糧造冊等例,臺兵因此屢受其擾。”
“若無見缺,則唆人訐告;坐缺頂補不得,即散播流言,鎮守憂讒畏譏,臣不得不為之扼腕。”
王錫爵道,
“臣亦聽聞,薊鎮南兵一人兼二兵之餉,尤倍於北軍糧數,以致閒丁冒濫工食。”
“且各處招募南兵中,往往陸兵聚之一城,可旦夕操練;水兵散之各港,可掛帆稽查。”
“惟薊鎮南兵三營,將官各統一部,兵練於一隅,距邊二三十里,峻嶺疊嶂,咫尺牆臺反無統攝之權,各兵以非路提所屬,不聽稽查,無事且罷,有事豈不推諉?”
“倘或承平日久,南將既不操練,徒使千把總乘機為奸,虛捏名糧,或遇調操,則臨期僱員充數,若委官查點,則曰將官調操,尚未發回。”
“其所造營冊名項含糊不辨,以便染指,則是有功薊鎮者,固南營之臺兵,而有蠹於薊鎮之餉者,亦南營冗役也。”
萬曆帝沉著臉道,
“薊鎮員役冗濫,糜餉剝軍,積弊多端,諸卿當以為如何?”
許國回道,
“臣酌為久屯之計,薊鎮應悉行汰革千總,改為把總,改抵營臺,不必再募,有不願改兵者,以後新建臺座,即以餘兵撥補。”
“如有不敷,即於本路主兵湊撥,不必另增,臺總俱聽就近統管兵,約束該操之期,南將會同路將調操適中地方,不得更番。”
“調取該鎮工食餉司,照冊封發,協路督同在臺千把總,分鑿給散,不許南將干預。”
“遇有千把總員缺,使該營公選,有年勞相應者,呈請總督撫鎮衙門查明委用,至於百總檯兵名缺,亦要選勇健者呈送鎮道等官驗補。”
“敢有私相頂替、虛捏冒糧,及逞奸流言、撓亂機務者,聽府督官及巡關御史,嚴拏奏處。”
申時行立在前頭一言不發,但聽萬曆帝點頭稱是道,
“許卿所議甚好,著令督撫官用心稽汰,奉公任事,千把總雜流應存應革者,俱依許卿方才所言,如有撥補,都令報部備查,不許朦朧添復。”
許國躬身以應。
申時行卻道,
“皇上此時裁汰兵員,恐怕不妥,臣近日見兵部有奏,甘鎮地方孤懸,番虜錯居,兼之流虜日增,西寧失事未已,而肅州告急,今雖漸就敕寧,卻尚多可患。”
“臣聽聞,莊浪魯家軍夙稱驍健,人皆樂以為用,皇上革裁冗兵是為利邊,不如將薊鎮南兵調撥甘鎮,以作充實營伍、資備戰守之用。”
喜歡大明萬吏請大家收藏:()大明萬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