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世子拜師禮3(第1/2頁)
章節報錯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辰宇軒靜思,並認真審視如今的現狀,“先生,那何為氣節?”
氣節是指堅持正義,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
“朝聞道,夕死可矣。”戚南暮微微挑眉,仔細咀嚼著這七個字。
做人必須學習,出門之前要修飾自己,不修飾是一種失禮,如果一個人表面上光彩照人,他一定是修飾過,進一步交談接觸,如果你覺得受益非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那就說明他是一個有內涵有氣節的人。
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歸納的是氣節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卻是壯遊時“,抽象的是氣節的昇華。
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的氣節和信念,是數千年來支撐的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樑。
辰宇軒聞言,面色微冷,又質問:“人重在本質,難道外在比本質更重要嗎?”
戚南暮想了想,緩緩道:“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又道:“準確來說,第一步立下大志,持之以恆不一定能夠成就大事,但成就大事者,肯定曾經立過的大志,你現在只要設身處地的想著只有一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辰宇軒抬頭看向他,這句話確切地說明了內在和外在的關係,與君子的人格模式,不由得點了點頭。
一個人守志堅定,不為功名利祿和各種引誘所動,才配得上是一個高尚君子。
雖然生活在上齊,辰宇軒是沒辦法注重養士、招士、禮賢下士的風氣了。
“從小擁有氣節的人也是修身之一。”
“嗯。”
無論博才多學,文韜武略,才有能力躋身仕途。
“……把為師講解備註清楚,一日內必考。”戚南暮嚴肅道。
一來驗證一下辰宇軒的基礎,二是是否涉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倫理、人際關係等,儒家學說講究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等均包含其中。
因為人格高於一切,即使是在如今上齊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一個人的人格是不可以侵犯的。有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同樣也是體現戚南暮的人品,使得他堂堂正正挺立世上,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演化他日後志向、氣節的標準。
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輕易改變別人的意志。
沒有志節的人,會失去氣節,在威逼利誘下變得奴顏婢膝,成為老百姓鄙視的物件。
戚南暮認為人應該有志向,能夠維護自己的尊嚴,能夠抵抗威逼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節”。
辰宇軒急切道:“先生,不必過一日,現在即可。”
戚南暮聞言雖有一怔,但也贊成。
“……”
大概過了兩刻鐘,辰宇軒一一對答如流。
戚南暮忽然臉色一喜,低頭喝了一口茶,不可否置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天才,看一二遍,就過目不忘,確實聰慧。
時至今日,不管是生活在什麼時期,觀聖德之所營。
許多為人、處世、治學、為政等多方面的智慧,這些智慧都具有普遍意義,它不會因時過境遷,而影響其自身的生命力。
毫不誇張地說,無論什麼詩經楚辭,智慧經典,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歷朝歷代皇家兮,無非就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同天地之規量。
一、做人之道。眾所周知,“仁”是先皇執政思想核心,對“仁”的論述貫穿歷朝歷代執政興國的始末。
“仁”被人看成是君王主宰蒼生,追求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交友之道。從認識到交結朋友是影響個人修養的大事,首先應當“里仁為美”,擇善而居。
三、處世之道。縱古觀今,我們可以看出先輩倡導的處世之道有這樣幾個原則:誠信、愛人、中庸。其中,“誠信”是最基本的信條;“愛人”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項原則;“中庸”,被認為是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