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成水圳,在洞庭湖附近,屬於澧水的上游,但是不屬於楚國的境內。

雖然在楚國旁邊,不過國土卻屬於大漢大漢,因為這些封國的關系,導致被切割得零零碎碎的。

錢汝君知道,楚國和吳國心存反叛之心,並不是當地人民百姓的錯,但是畢竟他是站在皇帝這一邊的人。

在這個時候,他真的必須選邊站任何破壞國家統一的事情都是不允許的,何況這個時代,文帝劉恆和下一個時代景帝劉啟在歷史上都算是一個好皇帝,其實大部分的皇帝,如果沒有被逼迫到沒有辦法管事情,都不會放任百姓受苦,因為百姓基本上是他的底盤。

只是有時候,皇帝並不會守護它的底盤,因為他必須退讓,而他必須退讓的時候,往往就是把他的底盤退讓給文官,會退讓給士紳。

所謂的底盤就是拿來退讓的,而在退讓的結果,往往這些人民百姓的生存都會變得比較艱難。

會在邊境的山區裡面生活的,都是比較困苦的,因為在這個時代,山裡面的生活條件當然比平地差很多。生活並不能夠達到穩定。

早期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跑到山裡,不過在蓋水圳的時候,在山裡倒是比較方便,因為很多地方都能夠找到短促的水源,只不過這些水源原先都是比較難以控制,所以附近沒有開闢太多的田地。

錢汝君突發奇想,要在各地蓋水圳,第一個選中的就是這樣的地方,其實剛開始他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封國的界限,直到地點選定之後,才注意到這個地方,竟然就在楚國附近。

吳楚在錢汝君看起來,佔據了魚米之鄉,這兩個地方在未來都能夠生産大量的糧食。

只不過這個時代人們還沒有攻克水患,所以這個地方對他們來說就是個大沼澤。

人口稀少,在分土地的時候,就代表每個人能夠分到的土地比較多。

所以到了分土地的這一天,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心想著你自己的工作量究竟能夠分到多少,畢竟就算再小的工作量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也有出工,應該可以拿到不小的地,這些地足以養活他們一家。

其實他們的盤算都是依照以往的經驗來盤算的,他們不知道,錢汝君給他們更好的農耕工具,再加上更先進的水車灌溉系統以及水圳。

最不滿意的應該是那些大地主,這段時間,他們的佃農的主力都去挖水圳了,而他們的田地就有一些婦人小孩耕作,收成減少了許多,而且雖然錢汝君補充了,他們不分的店租,但是在他們看起來,他們的佃租就是減少了,本來應該可以耕種出更多的糧食。

然而他們卻不敢對這些佃農發作,因為他們知道佃農分發了新的田地之後,或許就不會再耕作他們的田地,他們的田地就沒有人耕種了。

就算這塊田地原本是佃農家的田地,但是田地已經賣給大地主了,他們只是佃農,耕種田地時,大部分的收獲還是別人的。

怎麼比得上這些,完全是自己開發的土地,就算他們還想租地來分擔風險,可能他們也沒有這個精力來耕種這麼大的土地了。

這時候他們就會知道取捨。

就是在仍然在工作,但是一定不會在地主的土地上用心用力,收獲就會減少了,他們只要能夠耕種約定的,穀物還多一點的東西就可以了。

但是這個約定的産量可不是地主心目中的最高産量,地主心目中的最高産量往往是佃農非常努力之後生産出來的結果,因為在那時候他們就是依照分成來計算,應該繳納的地租。

這樣讓他們必須想辦法找人來耕種,但是又有哪些人能夠比這些佃農耕種的更好呢?

何況在這次分發田地之後,他們可能已經沒有人可以找了,附近沒有地的人都被搜羅一空,分了土地。

“那些小孩子指導之下挖出來的水圳怎麼能夠用?沒有幾年就被水沖走了,到時候就讓他們哭著回來找我們。”

很多大地主,憤憤不平的叫囂著,有些佃農其實也真的是非常的擔心,因為沒有看到實際的結果,他們擔心萬一地主的話成真了怎麼辦。

對事物無知的人,對於未知的事情總是比較不敢嘗試,何況如果土地都被沖走了,他們沒有田地耕作怎麼辦?難道只有流落他鄉了嗎?

他們放相信他們放棄的土地,很快就有人過來耕種了,如果他們放棄耕地,就可能永遠回不去,而新的土地如果出狀況,他們就衣食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