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把空氣向上引導,真的會讓他們冷凝致雨嗎?上空會比平地冷,我們是有這種感覺,但是我們還以為只是因為上面比較接近天空,所以就比較冷。

妳說大部分的熱量是被地表吸收了。

而距離太陽比較近的空中,其實能夠吸收的能量反而比較少,所以它的能量是由地表慢慢散發上去的,其實我們真的不是非常的懂,我們這樣設計出來的方案真的不會有問題嗎?”

錢汝君說道:“我不是在幫你們看著嗎?”

其實對於氣象學,錢汝君的瞭解,也是在紙面上的瞭解,並沒有實際看過他氣象預報如何操作,根據她的瞭解,氣象預報或者是人為改變氣象的操作,都必須藉由很多的儀器。

但是錢汝君知道,氣象學已經經過了很多前人的驗證,並且發展出很多的預報系統。

所以這些道理雖然有一些誤差,但是誤差不會太大。至少在大漢人民的面前,這些誤差都是可以容許的,因為大漢人民對於天氣的要求並沒有那麼的絕對,氣溫差個一兩度,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

大部分的情況之下,他們只是想知道氣溫會升溫降溫,是不是會下雨。

對他們來說,老天爺要下雨或者不下雨,他們沒有抱怨的份。

遇到超過容忍限度的災害,他們也只能夠想辦法解決,或者是乞求上天。

至於罵上天,或許他們嘴巴會講講,但是更多的時候,對於上天他們是恐懼的。

在後世的科學家,可以發現,最初科學家往往是神父,是為了彰顯神明的存在而研究的,甚至到了後期,越來越多的無神論者的科學家,當他的理論越高深,研究越深入的時候,這個科學家反而會比別人更相信神明。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會覺得,他已經懂得他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的知識,對於生活也比較少存在疑惑。

但是在科學家的眼中,尤其是研究能夠拿到今生的科學家,他們的腦中充滿著各種疑惑,在他們有生之年,他們似乎沒有辦法把這種疑惑解決掉,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反而會存在著更多的無知。

解決無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崇拜神靈。

用神靈解釋一切,似乎比研究簡單多了。

這或許非常難理解,對於一般無知的人來說,他覺得科學能夠解釋他身邊的一切,反而引導人們的智慧的人,會相信神靈的存在,因為研究到的最後,還會發現有無數問題的存在,圍繞在他們的周邊,在他們的一生之中都沒有辦法解決。

錢汝君知道,學堂島學生,被她培養成為大漢第一批的科學家,他們比所有的科學家更聰明,他們比所有的科學家更有研究的夥伴。

因為科學研究其實不是孤獨的,有很多的學問,一個人的腦袋裡面是裝不下的。

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由不同的人提供他意見,有更多的人能夠跟他做智慧的激蕩,他的研究成果在眾人智慧激蕩下,反而會變得更多。

就算錢汝君沒有給他們後世的智慧。

他們自己也時常在研究一些東西,雖然錢汝君會覺得這些東西的研究,在後世有更先進的研究已經出來了,但是錢汝君基本上是採取鼓勵的,並不會把後世的研究取出來打擊他們。

因為讓他們知道研究的結果是怎麼樣,其實會讓他們失去開拓思維的方式,只不過錢汝君在他們研究出來,覺得信心滿滿的時候,就會拿出成果來打擊他們,這些成果往往是進一步的成果。

他們的研究成果就會顯得比較落後,當然,大部分的學堂島學生是把研究成果,放在錢汝君身上,他們的想法是,既然有這一個成果,他們必須瞭解這一個成果,並且達到更進一步的研究。

他們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如果沒有錢汝君額外給他們的任務,其實現在很多學堂島學生已經成為專研在研究領域裡面的科學家了。

這一次學堂島學生研究的方向,更趨向於科學研究,而不是單純的古時候治水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他們想要讓風能夠上升,讓上升的風冷凝成雨水。

當然不是每一個風都是濕潤的風,只不過錢汝君選擇的這個地點,還是比較適讓風上升之後冷凝致雨。

因為在風吹過來之前,會經過幾個大湖的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