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皇宮,在偏南的地方,北邊反而有東市西市,還有貧民窟存在。

或許歷史已經有考證,但是錢汝君在記憶中並沒有這一條,他只記得在歷朝歷代的皇宮,似乎都喜歡坐北朝南。

這是最符合氣候學的建築模式。

不過在北方,錢汝君發現她們遺留的殘骸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地基往往是比較小的,所以這個地方並沒有遵循坐北朝南的規矩,重要的建築也並沒有建設在北方。

在熱帶地方,不管是朝向哪一邊,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何況這個地方,東西南北方的風向其實是差不多的,冬季的東北季風也不會特別的明顯,在這個時地方最多的是上下氣流,而風向卻不是那麼的固定。

婆羅洲本來就是季風雨林跟熱帶雨林交界的地帶。

所以這個地方的建築可以看得出來,地勢比較高的地方似乎比較不容易淹水,所以高大的建築都建設在地勢比較高的地方,而地勢比較高的地方還能夠俯瞰地勢低的地方,給人家一種崇高的感覺,所以這個地方的人,似乎把比較好的建築都建在地勢比較高的地方。

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的地方,也只不過比低的地方多了二三十公尺,在發生小型水患的時候,這二三十公尺就能夠替地勢比較高的地方爭取到比較晚淹水,甚至是不淹水。

由於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延伸過去有一片植物,非常茂密的蟲鳴,似乎沒有經過人的開發。

這樣的生態環境,更不可能發生土石流現象,所以住在高的地方,地勢又比較平坦,相對也比較安全。

錢汝君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個城市並不是沒有類似圍牆的建築,只不過那些圍牆似乎不是石頭或者其他耐久的東西,而是由木頭做的,再聚落敗落之後,這些木頭卻以最快的速度掉了,但是有些比較堅硬的,不容易腐爛的木頭還是倒在旁邊看得出圍牆的樣子。

或許因為有圍牆,而且圍牆是貼近住宅,並不是非常外延,似乎他們每次在邊界新建住宅的時候,就會重新建立他們的圍牆。

由於圍牆已經倒塌,所以不知道他們當時究竟開了幾個城門,讓大家可以方便進出。

這麼多人居住在一起,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的問題,不過在雨林地區,草木的生長速度太快。

所以看不出外界是不是有意人工種植的情形,或許他們的種植方式並不是在地上種植,而是在樹上種植,職務上所結出來的果子,同樣可以當做他們日常的食物。

也不知道這個地方是如何解決食物的問題,但在附近的森林裡,並沒有土地過度利用的情況,這就是非常神秘的事情。

錢汝君在四周飛了一下,並沒有觀察到這附近的植物根更遠的植物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樹上結的果子也沒有特別的多,甚至大部分的樹其實都是不結果的,而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反映它們的後代。

即使錢汝君有許多超越常人的能力,未知的神秘,在錢汝君眼中還是處處存在,至少她暫時就沒有辦法查清楚,對這個城市來說,最簡單也最必要的事情,食物從哪裡來?

他們的滅亡又是誰造成的。

不過由於他們滅亡的時間還不會太久,雨林的草木雖然長得非常的快,但曾經被人工化的地方還沒有那麼快,完全的恢複自然。

現在露出人工外表的地方,還是比完全自然化的地方來的多。

不過他們的建築除了部分木造的建築,以及石造的建築之外,大部分都是由土夯成的,這造成了大自然的回歸力量很快的就毀壞了這些建築物。

倒是木造和石造的建築,雖然在縫隙中長出了非常多的大大小小的植物,但是比泥土中鑽出的大型喬木來說,這些灌木和草叢,遮掩住建築的能力,還有根系的破壞能力,都要弱的許多。

土屋基本上只是幾年的時間就已經不完整了,木屋處於半毀的狀態,水的侵蝕能力,對木屋來說,是毀滅性的災難。

但是石頭縫專進來的種子,不斷擴大它的地盤,速度卻沒有這麼快。

所以錢汝君優先,降落在,石頭的房子旁邊。

站在石頭旁邊,錢汝君才注意到,這些房子似乎特別的高,超越了這個時代的建築模式,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比較高的房子,而是大部分人在建築的時候,總會不知不覺的想要節省建材。

或者對大部分人來說,蓋房子的時候就想要盡快的住上,所以這個時代的房子,大部分只有一個人高,也不是非常的大。

在房子裡,人們基本上只有吃飯睡覺,大部分的時間似乎在外頭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