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這種自覺,很多女人,如果有人可以依靠的時候,她並不想要表現的太過堅強,當然也有一些女人想要表現的堅強一點,不過在這個時代,越堅強,越能幹的人,死的越早。

在這個獸比人多的世界裡面,錢汝君的計劃是把人集中起來,至於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半是靠捕獵,一半是靠能跟,畢竟如果在這種環境下單獨捕獵,其實沒有群體捕獵來得好,而且錢汝君並不準備給他們更好的工具,但是準備教他們捕獵的技巧,讓他們在團體捕獵的時候能夠取到足夠的食物,並且教會他們基本的農耕。

婆羅洲實在是一個太適合耕種的地方了,但是最怕的是他們如果還繼續不斷的生孩子,他們就會不斷的耕作更大的土地,之所以人們會養育這麼多的孩子,是因為他們養孩子太輕鬆了,並且很快的就會回本。

他們可以把孩子賣掉,可以讓孩子自由自在的長大,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可以幫他們養老,幫他們賺錢,所以錢汝君認為要加重他們養孩子的負擔,而不是宣佈他們一個人只能養一個小孩,或者是一對小孩。

在醫療技術沒有改進之下,他們會有小孩子會死亡的隱憂額,即使醫療技術引進來這個地方的孩子,減少死亡,他們也不會減少生孩子的。

在他們的概念裡,生孩子越多是越好的,除非他們養孩子,形成了他們重大的負擔,所以錢汝君開始準備規定他們養孩子必須繳納錢。

當孩子形成負擔的時候,他們自然會考慮少生點孩子,但是他們也會擔心,老了之後會沒有人奉養,所以錢如君也準備讓學堂島基本的治療技術,並且幫忙養老。

在這個地方其實最嚴重的就是傳染病的問題。

瘴癘之氣,說起的好像只有一種,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過的話,就會知道,瘴癘之氣其實有非常多種,想要解決瘴癘之氣,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

錢汝君準備告訴他們,如果生了孩子,必須給予什麼樣的營養,如果不達標就不準他們生孩子,也就是說窮人不能夠生孩子,富有的人家才能夠生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可能會出現暫時的畸形社會,但是在未來,窮人不會不見,富有的人會逐漸的變多,因為富有的人習慣富有,自然會有富有的生活方式,就算他們的生活方式越為減低,也沒有辦法再回歸窮人的生活啊,他們也有方法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其實人類的分工合作會讓人類的生産力提高。

如果會全部的東西,不用說,光是學習就要耗費多少時間,光是製造就要準備多少器具。

這些其實都是浪費,所以分工其實是能夠讓生産力馬上倍增的重要因素。

所以學堂島學生這時候在準備的並不只是戰爭的事情,要如何打倒對方,最重要的是婆羅洲這一個完全不像大漢的地方在這個野獸橫行,而且到多數是便宜平原望也曠野,但是錢汝君又要求不能夠大肆開發,必須保持原生態,人類佔據的地方只能夠佔據小的部分,並且不允許人口大量增加的情況之下,會讓這個地方的統治産生了非常多的變數,而這些變數都不能夠強制實行。

讓孩子的生産成本變高,不但能夠增加人口的數值,並且還能夠,讓孩子的數量不會太多,的確是一個好方法。

他們也的確是準備這樣做,因為他們實在不能夠忍受他們整個城市的鄰居的生活水平太差,或者是知識水平太差。

學堂島學生腦中的理想城市是金麥城,如果這個地方距離金麥城太遙遠,他們身為婆羅洲城的建立者也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遜了。

金麥城的管理者完全不如他們,但是他們竟然沒有辦法建設這麼好的城市,但是他們又有限制,因為他們不能夠把大漢最先進的文明引到這個地方來,只能夠引進最低程度的文明,也就是大漢原本的文明,這給他們非常大的難度。

幸好,這個新文明的引進,至少就可以讓他們生産增加十倍,而這十倍的生産可以在短時間解決他們糧食的問題。

糧食問題解決最容易引發的就是人們大量的生産,或者是原本生出來的孩子,再也不會被餓死,增加了成年人口,但是成年人口變多的話,又會繼續生出更多的孩子,所以控制人口這個時代的先進條件,大漢還沒有進行人口控制。

以錢汝君的意見,大漢現在還不能夠實施這個制度,必須讓他們盡量生生更多的孩子,雖然更多的孩子會窮一點,但是錢汝君可以把他們領養,帶他們到適合生存的地方。

錢汝君喜歡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是黃面板黑頭發黑眼珠的人,雖然混血之後,人總會稍微改變,但是黃頭發黑眼珠似乎是一種強勢的血緣。

學員,至少還會保持漢人的一些特徵。

船上的學堂島學生終於登婆羅洲本地的學堂島學生會合了,這些學生,有些是新生,有些是舊生,因為錢汝君在經過的這幾年時間裡面,已經把舊生和新生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基本上已經不分你我了。

當然有些人因為個性的關系,感情可以瞬間融合,有些人還是有一些淡漠,但是隨著時間的過牛市,再加上一起工作,常常分開組合,再怎麼樣淡漠組合的次數多了,也漸漸的有了一些感情,不過當人數變多了,自然就會分成小團體沒有辦法,像以前那麼自然。

不過,即使他們分的小團體,在開會討論的時候,還是有既定的規則,不會,因為這個人是他的好朋友,就發言比較關心她,甚至不分理由的照顧他,在請各種情況之下,他們還是知道,最重要的在學堂島做事的時候,特別講究情,但是這種情不是人情,而是講究理的同時,會根據這個人的情節的重大來分析,應該怎麼樣處理事上講究情勢,比只講究禮還更複雜的行為,幸好學堂島學生他們有充分的能力去分析一個人做事的整個流程,還有過往分析這個人的心理狀態,來給予他們合理的判決。

“這就是你們最後決定出來的方案,似乎對大自然的破壞還是蠻大的。”

“任何一個族群,只要數量過大,對自然來說就是一個破壞,我們把自己當成一個平衡者,所以我們首先限制了我們自己的數量,但是我們的數量不能夠比野獸更少,並且必須能夠制服野獸,在制服野獸的時候,我們順便取得食物。

我們不能夠只有狩獵肉食食物,我們自己也要去養一些自己吃的食物。

只要解決疫病的問題,就能夠是養很多的牲畜,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這個地方有非常多天然的蟲,可以成為雞鴨的食物,我們根本不需要另外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