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繫到多數人的事情,從來沒有一件是簡單的,即使是大漢百姓,平常看起來那麼乖巧的樣子,但是在身邊,有許多小夥伴跟他站在同一邊的情況之下,如果他確認身邊的人跟他是相同意見,他的勇氣將從一個小溪流變成一個大海.

而大海的力量比起小溪流的力量,那是大非常多倍,直接把一個海岸沖刷幹淨,都是可能的事情.

不知道多少次海嘯曾經把陸地上的大船,拋飛到幾十公尺外的地方。

所以學堂島學生都曾經學過人都有從眾的心理,而且從眾之後,人們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心裡的慰藉,從而獲得勇氣,作出匪所思議的事情。

等他回到孤獨一個人的時候,他甚至自己都沒有辦法相信,他能夠做出他做出的事情。

所以學堂島新生的報名人數,超過一萬人的時候,學堂島負責主導的人也開始非常的小心,變得兢兢業業。

不過即使他們的人數非常的多,在他們心裡懷抱希望的時候,都不想犯到學堂島的規則,所以學堂島學生認為最大的災變,可能會發生在成績放榜的時候。

不過成績放榜的時候會不會鬧起來,完全看整個過程是否是公開公正。

那麼錢汝君學堂島的招生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公開公正呢?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從錢汝君把野人村的學生招收回來的時候,就不準備公開公正了。

而且一個人的性格品格的問題,跟大漢人民似乎沒有辦法說,如果說他的孩子人格有問題,這個父母可能會放棄自己的生命,替自己的孩子取回尊嚴。

當然,這也是錢汝君的幻想,正常的父母,應該是這樣子的吧!

但是大部分會被發覺有問題的孩子,就算父母再怎麼教,其實都沒有什麼用,他的路幾乎已經確定了。

那麼要如何顯現公平呢?

必須讓他們沒有辦法,發覺錢汝君其實是不公平的。

其實對於學堂島的招生,他們並不能夠給錢汝君什麼好處,事實上所有的學生到了錢汝君手上,給好處的人,是錢汝君。

必須到他們學有所成的時候,才能夠回饋錢汝君。

所以,說到底,錢汝君沒有不公平的理由,所謂的不公平,在於錢汝君也必須考慮本身的利益。

這些學生必須符合她的需求才能夠被招收進來,本身這就是最公平的理由。

所有的作坊老闆也都是如此,這個員工適合他,所以他錄用這個員工。

但是當這個被錄取的人或者是不被錄取的人,換了一個物件,不是本身,而是他孩子的時候,人們的標準就變得不太一樣。

他可以忍受自己的不被錄用,但是對於孩子不被錄用的情況,會使他們瘋狂。

會被帶到學堂島的人,是父母對他們寄予厚望的,跟錢汝君不一樣。

錢汝君是被父母放棄的,他會怎麼樣發展,父母其實是不關心的,即使他後來發現錢汝君有了發展,也只想著錢汝君能夠帶給她什麼好處。

至於他能夠不給錢汝君什麼好處,他從來沒有想過。

不管這個世間的人怎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