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九章 再回驪城(第1/3頁)
章節報錯
各個國家都很懂得臣服於強大者,來換取生存的機會。
其實生存才是各部落最根本的追求。
除了了大漢人民有天生的優越心裡,不允許自己長久被統治,總是認為自己是世界最高階最優等的民族。事實上,在很多時代,這是現實。
當這個民族有認為自己最是最優等的民族的這個心理的時候,最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滅族,你沒有辦法征服他。曾經很多族想做到這樣的事,但是終究失敗。
失敗的結果,就是某一年,他們被打敗,成為這個偉大族群的一部分。
在這個時代,國家和民族的領域,其實界限很模糊,因為其實你跟身邊的人並沒有差別太大,人也沒有大範圍混居。
很多人一輩子只有家族的觀念,以及村落的概念。
很多時候,這兩個東西,是同一個意義。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家族就是村落,甚至是一個國家,就沒有人知道了。
人和人的差別,從語言到膚色及其它各種東西都是隨著距離增加,慢慢有了一些改變。這個時代,大範圍的人口流動,還沒有發生,很多人要移動,也不是一個人移動,而是一個家族移動。
這個時代,最大的移動,大概就是有錢人,被聚集到京師去。
或者去守靈的陵縣。
即使是在漢族生活的區域,其實也是如此。
從一開始漢族其實就不是一個族群,而是一個多族群混合在一起,經過長久通婚的族群。很難說誰跟誰都關系比較疏遠。
在春秋戰國時代,大家都可以清楚的認知到,其實當地的人不只是講話不一樣。當初孔子要周遊列國,蘇秦要成為六國的宰相,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如何克服。
估計他們身邊要帶很多的翻譯,本身語言能力也要足夠。
在歷史的記載裡,語言文字,好像都沒有成為大家溝通的障礙。
估計,跟大漢一樣,哪裡是政治中心,哪裡就是官方語言。
透過官方語言,人們可以達到一定的溝通目的。
因為周天子的存在,所以大家認為歸屬於周天子管轄的國家和地方,就是漢人生活的傳統領域。連後期才加入陣營的幾個國家,也認同自己是周天子的屬下。雖然,他們的認同,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更多的是,他們是一掛的,大家一起玩的傳統概念。這個一起玩,就是大漢最初的國家概念。
也形成大家所認同的傳統領域概念,而剩下多出來的土地,則慢慢的納入這塊土地
因為周天子轄下的土地,是文化的中心,文化的領袖,也是經濟領袖,所以新加入的族群,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反彈,甚至以人民百姓來說,大家其實都是很開心的,他們沒有實際利益的損失,相反的他們還是賺到的。
因為他們融入了最強大的國家,成為最光榮的一份子。
這個光榮,連匈奴都不能帶給他們。
誰能夠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誰就是主人。
以大漢的耕作水準,還有文化領先的確是能夠替附近帶來,更好的生活水準。
相比以前他們刀耕火種的時代,其實他們後來的生活雖然也受官府的壓制,甚至有很多不公平。
但是其實已經生活得比較好了,因為原本國家更小的時候,族群更小的時候,他們其實是生活在土霸王底下的奴隸。
大漢對奴隸雖然很多,但是卻容許奴隸能夠贖身,有翻身的機會。
在以前,他們的生活不見得比較好,只有少數國家能真正的做到人民,照顧好人民生活的一切,但是即使他們有這個心,但是卻沒有這個能力。要照顧好人民,說到底,還是要人民有生産力。
“公主,我們要在國境內上船,還是國境外上船?”跟了錢汝君,學堂島的學生,現在很有國境的概念。雖然大部分地方,國境並不明確,但是在北方,可以把長城當做一個邊界線。
這個時代,長城並沒有連線起來。但比較低緩的地方,都該有城牆。
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奇跡建築。建築的時候,死了不少人。
“你說我們能跟別人交代,我們為什麼會跑出去嗎?”錢汝君溫柔的問道。有時候學生就愛問一些白痴問題。
“肯定是不能的呀!我知道公主的答案了。”
錢汝君不能按照原本的計劃在好秦皇島附近的港口上船,而是必須在海關以外上傳,然後在秦皇島附近的那個地方去做補給。
經過了一連串兌換,錢汝君跟很多村落培養起友誼,除了平地的夫餘人以外,錢汝君基本可以在山裡橫行無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