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七章 大建設(三)(第1/3頁)
章節報錯
皇帝劉恆深深的思考者一個問題。
什麼是朝廷需要的人。
真的是那些有學問的人。
有學問的人,真的是朝廷所追求的?
能做事的人,跟有學問的人真的是一回事?
朝廷其實想要的事最聰明的人。最聰明的人,往往能在短時間想到事情的解決方法。這些人可能不會做事,但是能想方法讓會做事的人做事。
所以朝廷的取士方法,多半朝著這個方向走。
但是朝廷成立以來,有太多負擔。
功臣子女不能丟下。總要安排事情給他做。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其實這些更多的是指技藝的傳承。而不聰明度的傳承。
很明顯,聰明似乎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繼承。
而笨人,卻又可能基因突變,突然生出一個絕頂聰明的小孩,讓人驚豔。但是他的兒子可能是笨的。
偏偏朝廷的做法,家族的做法,只要出一個人才,就會想幫法讓朝廷多養他幾代人。
不然,他就不服氣這個朝廷。
如果朝廷看成公司。這個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可能很有活力。但是久了,就會被這些聰明人的親戚拖垮。
這些人,對朝廷有用的太少。偏偏又佔了位置。
所謂佔著茅坑不拉屎,就是指這種情況。
皇帝劉恆在位的時候,大漢建國還不到五十年。但是經過幾次的紛爭,還有家族的分封,人不但沒有變少,還變多了。
也就是說,能做事的人的位置,更少了。
偏偏這些位置,他們有看在眼裡,皇帝本身也不可能接觸到太多貧寒子弟,大部分的人,都是他身邊的人選拔出來的。
本來選擇面就小。
選擇的方向好像也有問題。
但是他看那些經義,確實之治國良策,不知道讀這些書,怎麼就不能培養超卓的人才,反而輸給錢汝君那些學文字,算學沒有幾年的人才。
錢汝君學堂島數學運算方式,皇帝劉恆也學到了。
確實不錯,但是加減乘除,也就是這樣而已。對他來說,學這些東西,只要兩三天的時間,對他的官員也是如此。但是學了,也沒有見到他的官員有什麼太大的長進。
說到底,這還是關繫到他們做事的意志。
對錢汝君的屬下來說,他們的工作是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報恩。
但是對朝廷這些讀聖賢書的男子來說,就純粹是一種兼職,放給身邊的奴僕做就好了。
奴僕認真點,就做好一點。奴僕不認真,就做不好。對他們來說,如果做官撈不到好處,也沒有什麼好做的。
所以朝廷在辦事情的時候,時常要這個好處,那個好處。
不像錢汝君,只要給一些無關緊要的好處,就能讓她辦很多事。
皇帝自然能想到錢汝君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獲得人心,但是對朝廷的好處,也是少不了。所以他也不是太在意。
他自然不知道,錢汝君掌握很多可以成長在荒地,而且高效的作物,以前之所以不拿出來,是下意識覺得,這些強勢物種,會是大漢的本土物種受到損害。
雖然他心底是相信錢汝君的。但是把人變成順民的神跡,他是在很想看看。
“我能去看看嗎?”
“這個地方,除了去抓人的人,一般我都不接近的。恐怕有危險。父皇如果去了,要是出了什麼是,兒臣萬死莫贖。”
錢汝君表情為難地說道。
當然,她心底一點都不擔心,對她來說,皇帝去不去,其實對她都沒有影響,最主要還是要皇帝本身不反對讓她繼續做這種事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