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一章 小玩意(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知到幫徐福造船的人,有沒有留下傳人。古時候就是不注重工匠這點不好,雖然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
但是這的得到重視的,只有當官的
所以才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這種說法。
當然,大部分都讀書人,還是值得尊重的。
在擁有社會地位的同時,他們心裡也比較有負擔朝廷社稷責任的想法。
許多典籍也在教他們如何做個有擔當的讀書人。
秦到漢,是一個模仿和繼承的朝代。
漢朝是平民建立起來的。
要無中生有太困難,所以除了部分自己的創意之外,大部分都點選都照搬以前朝代的。
最開始,他們甚至連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
雖然漢朝學習秦的各種典章制度,什麼就都學了,可是漢朝畢竟是一個平民百姓建立的朝代,跟以往的王室幾乎都沒有任何的關系。
過去的貴族,怎麼會看的起這些草頭百姓?
在這種時候,殺威棒總是要祭出來。
甚至為了殺殺他們蠢萌的做派,在漢初的時候,可能讓不少人的頭落地。
說起來錢汝君蠻替這些人可惜的,生在一個錯誤的時代,也必須為時代付出代價。
如果更有了不合時宜的想法,那就是萬死莫贖了。
他的家族都可能被拖累。
其實在秦末戰亂的時代,這些人也都沒有忘記學習,從漢初的時候,很多人可以把經典從頭到尾背出來,這件事可以看得出來。
學系跟傳承一樣,都是他們的時代任務。
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印刷機的時代,很多書都是孤本。
他們負有把這些孤本保留,甚至傳承下去的使命。
就算他的書不是孤本,但誰知道,會不會有意外發生,讓它變成孤本了呢!
時代能延續下來,很多人都負有一丁點的責任。
只不過背書背書會不會中間錯了幾個字,其實他們也不能保證。
而且背書的人地位比較高的後果,可能其他人會認為自己背錯了。
畢竟沒有人能幫他證明他是對的。
後現代的人都不敢保證這個時候的人,雖然比較會死記硬背,但是錯字還是可能的吧?畢竟沒有多少人是過目不忘的學霸。
後世出來的古文經典本來可以全部照舊,可是因為古文經典的文字是用各國文字書寫出來的。
統一文字的後果,就是那些字,已經失傳了。
真不知道,那時他們靠的是什麼周遊列國。
語言不通,文字也不通。
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字解釋的過程,文字本身,本來就可能不一樣。
古文經典本來可以全部照舊,但是翻譯的好壞,還有偽書頻傳,卻陷入了真假之爭。
其實人們在乎的不是真正的文章怎麼寫,而是這個文章文字能不能代表真正當時的想法當時,是指大漢),而且能為他們所用。
就算它是真的,但是不為大漢所用的文章出現了又有什麼用呢?
文學是替政治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