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四章 垃圾處理(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漢人丟垃圾的習慣,錢汝君深有體悟。
因為她來自一個整潔的環境,對於丟了這種惡劣的行為,非常反感。
但是她發現幾乎人人都這麼做,如果他提出指責,最後的結果是她會被別人罵。
會說她多管閑事,並且提出種種的理由,認為他就是應該這麼做。
對於這些人來說,這幾乎都已經成為一種本能,而且並不是只有平民百姓會這樣,連當官的也會這樣。
只不過差別在於,如果是在家裡他會保持幹淨,達官貴人的家裡基本上是整潔的,地上如果出現垃圾的地方。
所以垃圾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就很礙眼了。
必須把垃圾移除。
他們有一個專門處理垃圾的地方。
基本上就是焚燒掉,然後掩埋。
有些家裡不缺燃料的,連燃燒都懶得燃燒。
大漢並沒有在公共場合擺垃圾桶的習慣,這種事情幾乎是後來才出現的。
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替城市帶來很多的困擾,為瞭解決困擾,他們發展出非常多眾人集合在一起必須做的事情。
合理的,丟垃圾就是其中一項
在大漢,一出門如果製造出垃圾不丟了,那擺哪裡?難道擺袋子裡嗎?這些垃圾可是幾乎都會發臭的。
大漢的街頭巷尾可沒有垃圾桶,而路面跟垃圾桶的樣子也差不多了。
估計男子漢基本上都沒有丟垃圾桶的習慣,反而是一些女子因為不習慣髒亂,會隨身準備垃圾桶。然後把垃圾併到適當的場所交給別人處理。
因為這些女子不會是平民百姓,而是高貴的達官貴人之女。只有她們才會習慣整潔的環境。
錢汝君學堂的學生,其實在大漢是個異類,他們從進入金麥城之後,就沒有見過髒亂的環境。
並且亂丟垃圾會受到很嚴重的處罰,最嚴重的情況之下,會不準他們吃美味的飯菜。
而是讓他們吃外面一般的食物。
所以,此時此刻他們才會發出這種抱怨。
其實讓他們進城裡他們也很不喜歡,因為他們也習慣了整潔的環境,整潔的環境,不容易生病,在他們學醫之後更容易瞭解。
在金麥城建設的時候,錢汝君特別強調三點一交通、二衛生、三燈火,尤其是電力的供應。
這三點也是她借鑒,後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套路。
當然,交通發展早期和後來才發展有非常大的差別。
早期發展交通可以聚集所有的資源,晚期發展交通是方便把資源流出,很可能稀少的人口,因為交通的便捷就更快的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