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一章 分道(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這樣,錢汝君學堂的學生們走走停停,陸續向北前進。
當每個人都進行了十輪以上的醫療嘗試之後。基本上,學堂學生的表現,已經從原本的生澀,變成如今的出色。
淳于意點頭說道:“這些學生可以了,至少出去醫不死人,八成可以救活。”
雖然說這話好像在罵人,但是對淳于意來說,這已經是極度的贊譽了。
要知道這時候中醫醫療還在發展之中,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每時每刻,淳于意的醫學典籍都還在修正之中,沒有最後定論。
甚至連個簡單的傷寒,對當代的大夫來說,都還是神秘莫測。
後世人都知道,很多疾病,最開始的徵兆都是感冒,所以傷寒後續的變化,是極為繁複的。
即使是淳于意,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所有的傷寒原因,整理出來。
估計,整理出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都沒有辦法說得明白。有哪些東西會引發傷寒。
中醫常說,西醫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實對大部分的大漢大夫來說,也是一樣的。
擁有調理身體的能力的,都是道行比較高深的大夫。不要以為大漢所有大夫都是讀通典籍,有很多醫學方面的學問。
許多大夫,只是會治些家傳的病,其本身就認得幾個字,會寫些草藥的名字。有些更是家傳的手藝,不識字,只能透過一些長相,知道藥材,不弄錯就不錯了。
每年有錢看大夫,被大夫誤而死的病患,在大漢不知道有多少。
比較好的是,在大漢,即使是誤醫醫死,人們一般也懷疑不到大夫的身上來。
在調理身體方面,錢汝君的學生們,還在摸索階段,其實也還不太清楚。以後他們大概沒什麼實作的空間,除非錢汝君專門畫分出一組人馬,專門研究醫學,要不然,想要進一步,對大部分學堂學生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淳于意決定適可而止,能看病治人就可以了。沒有要求學堂學生進一步發展。
同時,他也覺得很可惜,要是這些學生,能投入醫療事業,將讓大漢人口暴增。
要知道,大漢生的孩子極多,一個人生個十來個都是正常的,但能活下來的卻很少,可能僅僅只有一個。
孩子死了就生,幾乎是這個時代婦女的命運。幸好,當生孩子生出經驗來以後,順産的情形也比較普遍了。
都還沒有辦法明確出它的原因。傷寒死亡的人仍然佔大多數。
淳于意面對的疾病也有近三層,他所不認識的。必須用猜測的方法來醫治。
所以即使是淳于意。能治好的病人也不過是九成。剩下一成的病人也能也只能緩解他的病情,還是得靠病人的自愈能力。
要知道這已經是大漢頂尖的水平了。
至於一般的大夫的水平能達到什麼地步就可想而知。
“真的夠了嗎?”
錢汝君還是很擔心。在她的印象中,一個醫學院的學生要成材,必須經過七年的學習和實習。在這七年裡,他們的課業比普通學生要重。所以出社會以後,他們的收入也會比一般人都高。
她知道她的學生是天才,但他們才學半年的時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