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裡的條件其實遠遠比林暖想象之中的要惡劣的多。說是農場,其實在這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環境下,可以供人們種地的地方不多。而且還都是土地貧瘠的地方。
這個村子裡的牛棚下放了四個人。其實這個牛棚在山上,真正放牛的也不會是這些人,整個村子裡就一頭老牛,是十分寶貴的財産,讓不懂農活的人來養,養死了養病了怎麼辦啊?
所以這個牛棚還真是名義上的一個小棚子。然後兩間土胚房,茅草頂。外面搭了一個灶臺和一個擋雨的小棚頂,裡面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土炕,一間房睡兩個人。
平常的工作就是弄些幹草來餵牛,然後撿牛糞,把周圍的山上開墾出來的荒地種一種。自然也只能種一些紅薯玉米之類的。屋子後面的斜坡上零零散散的種了一些蘿蔔白菜什麼的菜蔬。
雖然說聽著這活計好似挺輕松的樣子,但是如果口糧的多少全仰賴這這麼點兒土地。那就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了。即便人幹得看上去輕鬆了,但是卻連肚子都填不飽!更何況對於這些極少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又上了年紀的人來講,其實已經是一種很重的負擔了。
而在這裡下放的唯一的好處大概就在於村支書和隊長都不是太注意他們,要是有人寄東西接濟他們,也不會私自昧下。而且不會時不時地就拉著他們去□□遊街什麼的。
畢竟若非如此,可能這些人就得餓死。而國家只說讓人勞動改造,可沒說要讓人餓死。對於基層的權力人員來說,這也的確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情,更不要說是在有人打過招呼的情況下。
再加上中國農村千百年來就對知識分子有莫名的推崇和敬畏,這個遠離政治中心的南方小鄉村,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在乎政治鬥爭,應該說他們更在乎的是一整年的辛勤勞動能否讓人填飽肚子。
只不過今天,就有些讓人驚奇了!因為往常寄過來的東西都是給徐老頭和錢老頭的。而那姜姓的老夫婦可從來沒收到過東西,這可是這些人來這裡改造三年來的頭一回的事情。
兩個老人怔愣了一下,還以為是搞錯了。但上面明明白白寫著給他們的。是從濱市那邊給寄過來的。
姜老頭和姜老太都很茫然,左思右想也不知道是誰寄的,心裡隱約猜想了幾個人,但又覺得十分不可能!
不過也只能先幹完了手上的活計,等到了快晚上的時候,才迫不及待的往回趕。
徐老頭和錢老頭也一臉的驚訝!但同時也好奇是誰寄來的。畢竟老薑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家裡實在是沒什麼人了。唯一的孫女也還小,不出意外的話還在上學,哪裡有錢寄東西呢?當然他們也不會想到在有了後媽的時候,這個家庭不僅僅是拖延了林暖的上學時間,更是讓她只讀完了初中就趕去下鄉了!
而老徐是個老師長了,只要有那麼一兩個知恩的人記著他,日子也就過下去了。老錢也是他軍中的政委,兩個人平常也互相拉撥著過日子。所以這兩人的日子也到還不錯,身體比起姜老頭,姜老太也硬朗許多了。
只不過平日裡大家也沒少相互幫忙接濟著過日子就是了,畢竟都不是狠心絕情的人。
拆了包裹,老薑夫婦沒急著看有什麼,反而先拆開信封看了信。只是看著看著便是熱淚盈眶了。
信寫得很簡單,但是字字句句都吐露著真情實感。林暖打頭先說了自己馬上要新婚的事情。又講了等秋收之後會抽空來看他們。
緊接著才細細的講了自己現在下鄉了,是齊家村的知青了。把之前知道地方的前因後果又講了一遍,又講了自己給寄了藕粉,要怎麼吃。又準備了奶疙瘩補營養。還有下飯的橄欖菜和一點糧食聊表心意。
包裹小小的,但是兩個老人卻覺得心裡都熱起來了,還有一個外孫女心裡惦記著他們。而且外孫女也快結婚了,更不要說竟然還願意不怕連累的來看他們。
姜老太炫耀的跟著兩個老夥計開始細細的誇孫女。又直接拿了奶疙瘩分人。這時候這東西多精貴啊,這孩子還直接寄了三斤過來。
這藕粉也是好的營養品,沖上一點就一大碗。而且甜滋滋的還不費牙能甜嘴。玉米麵也磨得很細很純,沒有夾雜著穀糠麥麩什麼的。
姜老頭也高興的跟什麼似的,一直拉著兩個老夥計不停的講著外孫女小時候的糗事,再順帶誇贊一波兒自己孝順又貼心的外孫女,享受著兩個糟老頭子羨慕嫉妒恨的眼神殺。
姜老太直接去做了飯,這次奢侈的做了一鍋玉米麵紅薯幹的糊糊,然後一人給了一筷子孫女做的橄欖菜下粥。
難得的幾人都很滿足的吃了。以往吃不飽也就罷了,還總是嘴裡沒滋沒味的。現在嘗到了橄欖菜,都說挺好的,下飯。
但是缺點大概是還沒什麼吃飽的感覺,飯咋就沒了呢?奶疙瘩正好三斤給了老徐老錢一人一斤,這些年人家沒少幫助他們。身體大家都虧空的厲害,得好好補補才能撐下去。
而藕粉則是姜老太管著。幾個人共用了一個灶臺。之後每天早上姜老太都燒水沖了兩大碗藕粉,一人半碗熱騰騰香氣撲鼻的藕粉吃下去。從胃裡面開始,整個人就暖和輕鬆起來了。這一整天的勞作也好堅持下去了。
但最重要的大概還是兩個老人知道還有親人在關心他們時從內心湧起的溫暖吧!在這樣的境地下,這種精神上的鼓勵遠比物質上的支援更能讓人打起精神堅守下去,等待曙光出現的那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