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卓然話音落後,會議室裡陷入了短暫的死寂。

英美荷三國代表的眼睛漸漸瞪大,似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方才聽到的話。

華夏方面的意思很明確,撤軍可以,但是要等到當地的百姓和民族從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

這是光明正大的支援地區獨立運動,是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羞辱。

短暫的沉寂過後,會議室裡變得熱鬧起來。

坎貝爾和馬丁內茨伯爵站在道義的高度指責華夏背信棄義,長滿黃毛的雙手不停地拍打桌面,情緒激動。

有人甚至不顧場合,口出汙言穢語。

獨立運動一直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心頭大患。

他們已經習慣了享受殖民地的免費勞動力和源源不斷的資源,習慣了坐在財富上頤指氣使。

很難想象,一旦失去了殖民地的支援,他們本國民眾的生活質量將會降低到何種程度?

雙方的談判似乎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誰都不願意退讓一步。

坎貝爾等人叫囂的厲害,但是要真正動起武來,卻得好好的掂量掂量。

第一天的談判不歡而散,各國代表都是氣哄哄的走出會議室。

當天晚上,三國代表舉行了一場小型的內部會議。

沒有人知道內部會議說了什麼,但是在第二天的談判中,汙言穢語變少了。

呂卓然感覺馬丁內茨和坎貝爾等人看自己的目光中似乎有怨毒之色。

只是他們在儘可能的剋制和壓抑,沒有完全表露出來。

經過你來我往的多輪唇槍舌戰,雙方達成初步協定。

馬來半島地區交由華夏控制,加里曼丹島一分為二。

華夏暫時不從殖民地撤軍,但也絕不允許公開支援獨立運動。

華夏對這個結果相對滿意,荷蘭方面縱是咬牙切齒,也無奈地點頭答應。

在有更大威脅的情況下,他們必須做出退讓。

毫無疑問,這樣的協議不具備長久的穩定效力。

等到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點火星便能讓雙方撕破臉。

坎貝爾和馬丁內茨怨毒的眼神便是最好的證明。

談判的第三天,雙方暫時放下之前的不愉快,激烈地討論起佔領日本本土的問題。

首先就是登陸作戰。

華夏不能再像對待沖繩戰役一樣,旁觀不施予援手。

日本人準備了一億玉碎計劃,需要盟軍同心協力,否則就難以獲取最後的勝利。

參與談判的布朗議員還不知道日本已經私下與其政府聯絡過了。

在對日問題上,總參謀部早有了預案。

關於戰爭結束後的佔領問題,呂卓然是這樣說的:

“以東京為界,將日本分為南北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