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一共修築了17座大型的軍事要塞。

幾十萬中國戰俘和勞工為了這些要塞而殞命,要塞修建完畢後,倖存下來的勞工和戰俘也被無情的屠殺,每一個要塞邊上都有數個萬人坑。

以幾十萬人之力花費數年時間才修建起來的要塞堅固異常,重要工事都是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地下通道縱橫交錯,有地下城市的味道。

指揮室、休息室、浴池、糧食倉儲、彈藥室等設施極為齊全,每一個要塞都修建有大量的通風口、排氣孔以及反擊通道。

為了增強這些要塞的火力,日本關東軍甚至喪心病狂地將東京灣的300毫米和400毫米的海防巨炮運到了東北。

除了海防巨炮外,每一個要塞的守軍還配備了大量的150毫米榴彈炮、100毫米加農炮以及步兵炮等。

1941年的關東軍火力和兵力都達到了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士兵武裝到了牙齒、要塞更是鋼鐵巨獸。

關東軍將橫亙在崇山峻嶺之間的要塞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

17個要塞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整個滿洲地區,想要進入滿洲腹地就必須透過要塞防線。

堅固的要塞、超強的火力便是日本關東軍的倚仗,也是他們不斷謀求主動攻擊而非防守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植田謙吉的日本關東軍看來,有要塞為屏障,任何的攻擊行為都將被阻攔在外。

滿洲已經固若金湯,他們要謀求的是庫頁島、是勘察加半島。

有最精銳計程車兵、最堅固的要塞,加之200萬玉碎的計劃,敵人若沒有300萬的兵力,根本動不了關東軍。

放眼整個東北亞地區,沒有任何軍事力量超過300萬。

這也是江東之前所說的日本關東軍驕傲的資本。

在制定松花江行動計劃的時候,江東和參謀部就考慮到了日本關東軍固若金湯的要塞工事。

為了攻破日軍的要塞,江東將兩門將軍錘給了西路軍,將軍捶3號在完成了吸引敵人目光的任務後也秘密轉移到了位於雙城子的東路軍。

三門將軍錘對付日軍的要塞是遠遠不夠的。

軍事科學研究院已經順利研製出了凝固汽油彈、白磷彈、雲爆彈和子母彈。

為了此次松花江行動,軍工廠加班加點,儲存了大量的彈藥,並且已經全部運到了前線。<b.

另外,裝甲叢集突擊與空降兵奪控機場的行動同時進行,採取此種戰術也是為了儘可能的削弱日軍要塞的威力。

日本關東軍修建完畢和正在修建的要塞一共有17座,利用全新的戰術之後,阻擋在第六兵團正面的要塞只有五座。

像璦琿要塞、黑河要塞和大名鼎鼎的虎頭要塞等都將被第六兵團直接繞過去。

1941年8月14日,距離松花江行動正式開始已經不足20個小時了。

赤塔前線,西路軍總指揮、第一集團軍司令張勝清看著沙盤上的日軍要塞,眉頭緊皺。

從滿洲里到龍江齊齊哈爾)有600多公里,這其中除了要翻越大興安嶺外,還必須正面突破日本人的海拉爾和烏諾爾兩座要塞。

海拉爾要塞已經修建完畢,烏諾爾在海拉爾的後方,位於大興安嶺腹地。

兵貴神速,執行全新的戰略戰術就必須用最快的時間突破日軍的要塞,一旦被阻擋,深入敵後的空降兵和青年近衛軍就危險了。

西路軍的作戰計劃是,行動開始後,裝甲兵繞過海拉爾的正面近戰海拉爾城區,掃清要塞的輔助工事後將日寇包圍在山體之中。

當然,在這之前肯定是要讓將軍錘和空軍戰機對海拉爾要塞狂轟濫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