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你離去時,誰在哭泣!(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人是年輕一輩有數名將,武功甚至不在其父之下。當年尉遲敬德離家投軍,他妻子梅秀英正懷身孕,尉遲敬德將孩子起名寶林,並且留下自己雌雄雙鞭中的一根,刻上“尉遲寶林”作為父子相認的憑據。後來梅秀英被北國白良關總兵劉國楨所擄,梅秀英為了保護腹中孩兒,忍辱答應嫁給劉國楨,尉遲寶林出生後,便成為劉國楨的兒子,取名劉寶林。李世民率領唐軍掃北,派尉遲敬德為先鋒進攻白良關,打傷劉國楨,劉寶林要為“父親”報仇,和尉遲敬德大戰三天不分勝敗。梅秀英得知往日夫君來到,將劉寶林的身世告訴了他。劉寶林在陣前亮出刻著“尉遲寶林”的鞭來,雙鞭相會父子相認。
這一段往事在場的眾將領都知道,對於尉遲寶林能和他老爹大戰三天三夜的勇武也十分敬佩,想不到陛下竟然把他派給了韓躍,老程哈哈大笑,意味深長道:“涇陽侯果然深得聖眷,日後切不可辜負陛下之心……”
三千玄甲兵放手給人,這是多麼大的恩寵。韓躍輕嘆一聲,親自扶起尉遲寶林道:“你且率兵馬去壓陣,這一路還需多加辛苦,好好護衛百姓出關。”
“末將萬死不辭!”尉遲寶林雙手一拱,隨後翻身上馬,帶著三千鐵騎轟隆隆奔到百姓後方壓陣。
勳貴來了,將領來了,三千鐵騎也來了。韓躍本以為今日送別到此就要結束,正欲揮手與眾人話別,忽然又有馬蹄聲傳來。
這次卻是一隊百騎司戰士飛奔而來,中間護衛著一個宮中太監,人還沒到,早已高聲喝道:“陛下有口諭……”
口諭?
韓躍微微一怔,連忙擺正臉色嚴肅以待。
百騎眾人很快到達,那太監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大聲道:“宣陛下口諭:小子,一路走好,想朕了,就回來看看!塞外雖廣闊,長安才是家……”
嘩——
滿場震驚!
自古至今,何曾有皇帝以這種口吻下達口諭?這完全不像旨意,倒像是一個長輩在送別子侄。
如果說皇帝的口諭已經讓眾人震驚的話,接下來發生的事簡直就匪夷所思了。
只見又有幾匹快馬飛奔而至,騎馬之人竟是幾個英姿颯爽的女武士。領頭一人大約二十多歲,身上穿著緊身宮女服。
這一隊女兵到達後直接翻身下馬,領頭的女武士從背後取出一個綢緞包裹,對韓躍大聲道:“皇後娘娘有懿旨,涇陽侯幼失母愛,十五年來孤苦伶仃,本宮為一國皇後,所有未成年勳貴都是我的孩兒,今日躍兒出關,本宮親手縫製衣衫一件,願塞外寒霜雖苦,此衣衫可溫暖我兒……”
皇後終於還是出手了,借用一國皇後有管理少年貴族的權利打了個擦邊球,堂而皇之的喊出了“我兒”這個字眼。
皇後是有資格稱呼任何貴族未成年孩子為我兒的,此事沒人提出異議,只是都震驚莫名。
原來涇陽侯不但聖眷隆厚,深宮之中也有人罩著啊。皇後親手縫制的衣裳,似乎除了小兕子李明達公主還沒人能享受的到。
韓躍一時感動莫名!
皇帝口諭和皇後懿旨都到了,今日送別估計也到了尾聲。他又等了一會,發現再沒有新的人出現,終於沖著眾人一揮手,微笑道:“諸位,今次一別,他日再會了。”
他伸手從女武士那裡接過包裹,感受著上面仍然留著的暗香,忽然想起一首古詩來,忍不住大聲念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詩一出,滿場寂靜,韓躍猛然一揮手,大叫道:“臣涇陽侯,謝陛下天恩,謝皇後慈愛,今日在此發誓,定要在塞外為大唐守好門戶,突厥人雖猛,我三年必滅之……”
豪言即出,別無他話,韓躍再次沖相送眾人施了一禮,隨即翻身躍上毛驢,喝道:“百姓們,出關!”
少年神秀,意氣風發,遷徙大軍緩緩啟動,遠遠繞開長安西門,一路向北行去。
誰也不知道,在長安西門口停著的一輛普通馬車中,皇帝和皇後就在其中坐著。
長孫趴在車窗處遙遙相送,望著那個十五歲少年漸去漸遠的身影,兩行清淚不知不覺便流淌下來。
“孩子,一路好走,你不要怪陛下和母後,只要將來事態允許,終有一天娘會認下你的!”
李世民低嘆一聲,輕輕把長孫摟在懷裡,他的臉色同樣也不好看。
那個少年走了!
你離去時,誰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