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說明,楊文燦並沒有因為李中易的到來,而採取短期禁攤的策略。

畢竟,小食攤主們,每天都需要收入,不然的話,家裡很可能揭不開鍋了。

一個體恤民情的州官,不敢說是清官,但至少可以證明,有憐憫之心,還沒壞透。

李中易想試探一下糧鋪的公平問題,故意買了二十升粳米,由張三正揹著。

離開糧鋪不久,張三正趕上來稟報說:“米里的砂石極少,顯然,沒有以次充優。”

李中易點點頭,糧鋪裡的貓膩,他大致掌握了一些。其中,最主要的貓膩之一,便是在米里面多放砂石。

另外,糧鋪的管事,若想做手腳,就必須以次充優。比如說,用五年以上的陳米,替換入庫的新米,從而賺取其中的差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是國人的潛規則!

自從壟斷生意以來,李記糧鋪的掌櫃們,已經被殺了近百人之多。

貪腐的掌櫃們臨死之前,都寫了他們是怎樣做手腳的細節,所以,李中易知之甚詳。

“嗯,張三正,今天晚上,你帶人將糧鋪圍了,務必將鋪子裡的糧食,全都清點的一清二楚。”李中易素來知道國有企業的弊端,所以,殺人從不手軟。

貪慾和性命相比,他倒要看看,還有誰敢做碩鼠?

碩鼠,尤其是管糧食的碩鼠,必須千刀萬剮,絕不容情!

李中易吩咐了張三正之後,接著往前走,轉過一個街口,卻見一堆人圍得水洩不通。

等李中易湊近了一看,卻發現,此地是京兆府大理府寺的所在地。

李中易登基之後,便對朝廷的司法體制,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地方的州縣官員們,不再負責審判問案,而改由大理州寺或縣寺承擔審判職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專業的事情,必須由專業的人去做,一直是李中易奉行的理念。

“升堂嘍……”

“肅靜嘍……”

李中易剛站到人堆裡,就聽見大理府寺的衙門裡,傳出升堂問案的呼喝聲。

“帶人犯……”

“帶證人……”

“帶苦主……”

李中易在人堆裡,看得也不是特別清楚,但是,堂內傳出來的各種動靜,經差役們的大聲通傳之後,倒是知道的比較清楚。

這不是李中易第一次圍觀大理寺問案。

此前,在開封城的時候,李中易經常混在人群裡,旁聽大理寺的官員們,公開審問案件。

今天審問的這件案子,案情其實並不複雜,張三找李四借了一貫錢,約定利滾利,每月一分的利息。

這種利滾利,是朝廷所禁止的勾當,並不予以保護。

可問題是,張三和李四的借貸行為,是在李中易釋出禁令之前的行為,這就有些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