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走進政事堂的時候,兩府的宰執們,無一例外,全都在座。

無視於兩府重臣各自不同的目光,李中易不慌不忙的邁著四方步,走到範質的跟前,拱手說:“範相公,在下一接到訊息,就馬上趕了來,卻不料依然來遲了。”

範質擺了擺手說:“無妨,李參政快快請坐。”他的視線友有意無意間掠過李谷的身上,面上不露聲色,心裡卻頗有些看不上李谷的狹隘心胸。

李中易這個參知政事,雖然不坐班,不輪值,沒有簽押權,可是,卻有重大事務的參與權和建議權。

站在宰相的高度之上,李谷的所作所為,無疑已經落入了下乘,為人所不恥辱。

和往常一樣,李中易慢條斯理的坐到了樞密使王溥的身旁,保持著眼觀鼻,鼻觀心的姿勢,靜靜的等待下文。

“諸位相公、樞相,今日請主公來此議事,主要是為了……”範質慢吞吞的把事情的經過,完整的述說一遍,“請諸公暢所欲言。”

李中易聽清楚了來龍去脈之後,心裡暗暗嘆息了一聲,這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壞事情都趕在同一時間爆發!

局勢,比李中易想象之中的情況,還要糟糕得多!

契丹人雖然在內戰之中,可是,西京道留守耶律勝,依然拼湊了三萬騎兵給拓拔彝殷,領軍的大將乃是耶律敵祿,此人的漢名為:楊袞。

不過,後世的民間演義,卻錯誤的把耶律敵祿,誤為金刀令公楊繼業的父親。

楊繼業,也就是楊業,原名崇貴,他的老爹可不是楊袞,而是前麟州刺史楊弘信。

歷史上,楊家將歸宋之後,因為宋太祖趙老二的親爹,名為趙弘殷,所以,楊家為了避諱,被迫將已經故去的楊弘信,改為楊信。

目前,耶律敵祿和拓拔彝殷,已經率軍從勝州南下,目標直指折家的老巢,府州。

耶律敵祿的契丹鐵騎南下,直接讓柴榮牽制北漢的戰略目的,徹底落空,西北諸州全線告警。

南唐現任國主李璟,也就是後主李煜的親爹,當初為了避開南唐信祖的名諱,改名為李景。

也不知道李景哪裡來的勇氣,居然派了清淮軍節度使——林仁肇,率軍八萬北上,欲圖收復被大周搶去的江淮十三州之故土。

林仁肇,不愧是南唐第一名將。據剛剛傳來的訊息,林仁肇已經攻破穎州今安徽省阜陽市),一時間聲勢大漲,導致大周的南面腹地全線告急。

由於,柴榮統帥主力大軍北伐,現在,大周同時與三個敵人作戰,形勢異常險峻。

由於李谷的暗中下絆子,李中易是最後才到的政事堂,得知訊息也最晚。

儘管範質再三發問,卻始終無人主動站出來表態,整個政事堂的議事廳內,陷入到死一般的沉寂之中。

李中易心裡想的很清楚,西北方向其實並無大礙。郭懷率領的靈州軍,是李中易一手訓練出來的精銳部隊,戰鬥力驚人。

郭懷用兵,進取可能不足,防禦卻是一把好手。而且,靈州軍中,頗多騎兵。

如果,戰局不利,郭懷還可以徵召党項各部落的前奴隸兵參戰。這些奴隸兵,在李中易的手上,嘗足了甜頭,怎麼可能捨得放棄已經落袋的巨大利益,繼續給拓拔彝殷當奴隸呢?

只要,郭懷穩打穩紮,耶律敵祿就不敢輕易的深入,大周的西北腹地。

由於契丹人的內亂,導致燕雲地區,契丹人的力量異常之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