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暗暗點頭,契丹軍中確實有能人,一眼看破了他調虎離山,聲東擊西之謀。

既然是這個樣子,李中易更是下定決心,爭取一舉擊破榆關城下的這一萬多契丹人,順勢徉攻幽州,給契丹人制造更大的麻煩。

於是,一個已有雛形的大陰謀,正式在李中易的中軍大帳之中,經過討論,醞釀成形。

李中易將飛龍騎軍撒了出去,榆關以東,方圓五十里以內,全面戒嚴。

三更天,李中易領著一萬餘步騎軍,悄悄的出營,直奔南邊的海岸線。

海邊的小港灣內,早就接到軍令的周道中,已經悄悄的領著水師戰艦,等候多時了。

面對一萬多契丹精銳的屬珊軍,李中易絲毫也沒有大意,這批敵人不是軍紀鬆散的部落牧民,而且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的契丹國正規軍。

和這麼大一股敵人正面對決,李中易即使打勝了,巨大的傷亡,也是承受不起的損失。

當此柴榮病危之際,李中易即使不是有地盤的大軍閥,也會明智的選擇,盡最大努力的儲存自己的實力。

論及戰功,李中易其實早已創造了大周帝國的軍事歷史,軍功之顯赫,堪稱輝煌,妥妥的無人可及。

說句大實話,李中易即使現在帶人撤回周境,滿朝文武也沒啥可說的。

問題是,柴榮交給李中易的戰略任務,不是撈多少軍功,而是承擔吸引契丹人分兵的重任。

如果柴榮沒有躺在病榻之上,李中易完全可以帶著豐厚的戰利品,瀟灑的從海上歸國。

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候,李中易如果失去了柴榮的信任,導致喪失或是被削弱了軍權,必定是得不償失的致命錯誤。

所以,李中易即使再不情願,也必須和駐紮在榆關城下的契丹屬珊軍,狠狠的打一仗。

此仗,只能勝,不能敗,否則,李中易此前所花的心血,就全白費了。

權衡利弊之後,李中易最終還是決定,利用海上的機動優勢,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在契丹人的肚皮上,狠狠的捅刀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軍事行動,永遠是政治需要的延續,這一刻,李中易有了遠超以往的深刻領悟!

為了柴榮的信任,同時,也為了在柴榮駕崩之後,分得一塊不小的權力蛋糕,李中易別無選擇!

天色大亮之後,蕭思遠躺在女人的肚皮之上,美美的吃了一頓,羞死女人的早餐。

蕭思遠是北院樞密使耶律休哥一手提拔的干將,耶律休哥又是大契丹皇帝耶律景,最寵信的將領。所以,此次統帥精銳的屬珊軍,承擔阻截南蠻子南下的重任,也就落到了蕭思遠的頭上。

在大契丹國中,雖有南、北樞密院之分,實際上,舉國的軍政大權,盡皆握於北院樞密使之手。

蕭思遠雖然有個好色的壞名聲,謹慎統軍的特點也異常鮮明,在契丹國中素有“狡兔”之稱。

漢人的書裡,狡兔者,必有三窟。可想而知,這蕭思遠顯然是個,謹慎小心,十分愛惜自家性命的傢伙。

每日早上,蕭思遠都會派出小股兵馬,前往榆關城下,大肆謾罵。

此舉,看似異常輕視南蠻子的戰力,實際上,在契丹人的大營裡面,招展的各色大旗後邊,精銳戰兵早已整裝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