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雖未及弱冠,但已至分土為王之年,萬青城就是他的封地。

萬青城就在紅牙河下游,往年總時不時的鬧一鬧旱災,工部每年都要為萬青城的旱情愁禿幾顆腦袋,前些年在萬青城的上游修了幾條水壩,豐水之時蓄水,枯水之時放水,以做調節之用,只是一直旱著,所謂的豐水時蓄水,也不過是一個小水坑,裡面連養魚都困難。

沒想到,今年上游不知為何連降暴雨,紅牙河的水位暴漲,眼看著水位如起飛一般的越過警戒線,再不開閘洩洪,不僅水壩保不住,河水還會溢位,將水壩旁的桃安縣、撫安縣給淹掉。

水壩所在的地方,正是皇城直屬,直接聽從京師調令,一紙飛報過來,文書中詳述,暴雨連連,已漸成洪災之勢,若是再不開閘放水,只怕附近幾縣,將成澤國。

此等事務,一向都不需要交由鳳歌,只要工部河事相關負責人確認之後,交由工部尚書同意便是。

只是李長俊現在卻不在京師,而是在永寧關修繕防禦工事,實地檢視地形。

那文書來得火急,著實等不著李長俊回轉,工部其他人也不敢負責,便直呈內閣,請鳳歌首肯定奪。

鳳歌的案頭堆滿了各處飛來的情報,戰後總有許多事情要安置處理,當她看見要求開閘放水的文書,叫來河事相關負責人,問了問下游是何情況,聽說下游是個常年旱災的地方,她也沒多想,下旨同意開閘放水。

一道聖旨下,紅牙河上的三道水壩同時將水閘開啟,放至最大,瞬間,從來都只是小河流淌的紅牙河水,變得渾濁而洶湧,呼嘯著向下流奔去。

萬青城附近的河道,早已因為幹旱斷流很久,河床上長滿了青青綠草,小孩子在平坦的河床裡追逐嬉戲,也有農人佔了河道,開墾種地,甚至還有人把房子也建在河床裡,圖它平坦結實。

天還是那樣的晴,陽光還是那樣的燦爛,正在紅牙河裡玩耍的孩子忽然聽見轟鳴,遠遠的便見激浪滔天,有手腳快的,連滾帶爬的爬到岸上,手腳慢的,已被滾滾紅牙河水捲到水裡,沖的無影無蹤。

河岸原本就不高,瞬間,河水便從岸堤漫出來,向倚河而建的民宅沖去。

瞬間,便已淹了百來戶人家,桌椅傢什,連著豬狗,俱在水面上漂著。

等百姓回過神來的時候,眼前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片陌生的黃色,所有的東西都浸在黃色的河水中。

“萬青城災情嚴重!”

“千戶百姓遭災!”

“已出現瘟疫!”

一道道上書,如雪片一般的飛來。

端王以弱齡之身,親自前往他的封地萬青城,並拿出王府裡的糧食與金錢,送給災民們,共克時艱,他身先士卒,王府裡的僕役幫著災民搬東西,平時根本不幹粗活的大丫環們忙著煮粥,送予災民。

“王爺,是個好人啊!”災民們交口稱贊。

接著,端王一道上書,要求嚴懲開閘放水之人,鳳歌看著上書,煩惱的揉了揉額角,同意開閘放水的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

而且,國庫現在也正值青黃不接,秋收還未開始,海外貿易得的銀錢還沒有完全收回來。

與東寧之間的戰爭已經將國庫消耗大半,就連拿出賑災款,都顯得是那樣的捉襟見肘。

國庫裡拿出的賑災款,也只比端王從自己王府裡拿出來的多那麼一點點,顯昨是那樣的杯水車薪。

洪水退後,一地的狼籍,鳳歌派來的工部官員還未到,端王已經帶著自己從民間徵來的匠人,為災民建屋了。

雪中送炭,最是見人心,災民們的眼中只見端王,再無陛下。

在萬青城裡,開始流傳著一首童謠:

“鳳舞九天終折翼,歌遍盛世不聞愁。雌兒唯有抱窩志,怎及男兒展雄風。”

慢慢的,越傳越遠,一直傳到皇宮之中。

“聽起來,好像是在罵我。”埋首文書的鳳歌聽見有人上報,連頭都沒抬,她看著失去房屋的災民數量,以及受災的田地數量,揉著額角,盤算著要怎麼處理才好。

“陛下,自古童謠之事可大可小,若是不及時處理,只怕會釀成大禍。”杜書彥在此前已經知曉此事,查詢源頭,卻根本無跡可循,似乎一夕之間就出來了。

有人說是從紅牙河裡撈上來的大石頭上刻了這麼幾句話,也有人說是在地上由螞蟻拼成的字,還有許多人信誓旦旦的說,是在夢裡,聽見一個金光神人告訴他們的。

“不過是怪力亂神之談。”鳳歌完全不想浪費精力在這些神叨叨的事情上,傳謠言有什麼用,一點實際問題都不能解決。

杜書彥堅持:“陛下,此事還是應該早日處理為好。”

“哦,你去處理吧。”鳳歌又拿過一本永寧關邊防的奏摺。

杜書彥離開皇宮之後,便轉身到了欽天監,鈞天正趴在他的星圖上,仔仔細細的一筆一劃的畫著他觀測到的星星軌道。

“喲,杜大人怎麼今兒有空來了?”鈞天抬頭看見杜書彥,忙請他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