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這年,青年們懷揣著崇高理想面對這世界。

好的主宰者給青年們一個美好世界的期望,不好的主宰者告訴青年們這世界如何如何怎麼怎麼扭曲。

就好像好的父母總是給孩子希望,不好的父母總是給孩子絕望。

生活成長在哪個家庭,哪個主宰區域,決定了青年們對世界的態度。

天天吆呼弱肉強食的,必然只會欺弱怕硬欺淩弱小,天天吆呼勇敢面對鋤強扶弱的,有一部分不認同,另外一部分會去挑戰這世界的強的者們。

怎麼成長,就是怎樣的青年,怎麼吆呼,就會孕育怎樣的人格。

青年應該生活在希望裡,然後創造世界的希望。

華夏光明門,有的十八歲青年願意留在家裡,有的十八歲青年願意留在家族裡,有的青年願意展翅高飛,遠走他鄉。

青年各有志向。

伏羲神農和燧人要去傳說中的華夏光明門修煉,為了煉化身上的化無道韻,為了締造屬於他們的傳說。

跟父母離別時刻,近在眼前。

過年走親戚,三人的七大姑八大舅紛紛給予路費支援。

三人都想去總門,橫跨不知多少兆億光年的路途,不知要經過多少個時空傳送之地,沒點路費,根本過不去。

時空傳送所消耗的極品靈石很多,哪怕免費傳送,也得給點極品靈石的消耗錢。

三個青年才剛剛變成青年,不懂人生離別之苦,不懂父母的牽掛。

在親戚聚餐中很是高興。

親情這種東西,人越多越容易歡樂,什麼四世同堂,什麼五世同堂,小孩子在庭院裡高興的追逐打鬧,大人在溫暖房間裡吃沒事喝美酒品嘗仙丹。

如果沒有離別,該多好。

可是擁有離別,將來團聚的時候會顯得更美好。

親情這種造化,遠香近臭,即將離別的親情,顯得越發珍貴。

“小伏,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自己。”伏羲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千叮嚀萬囑咐。

“小農,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自己。”神農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千叮嚀萬囑咐。

“小燧,在外面要……”

燧人父母說不出來話,所謂傷情最是離別時。

三個青年紛紛答應。

過年,各家各戶張燈結彩,家裡有正十八歲的青年,父母更添了一分心事。

怎麼說,做父母的,特別希望孩子能陪在身邊,尤其是像這種生活在繁華富裕地區的父母們,錢已經賺的差不多,沒什麼動力再去賺錢,接下來只剩好好享受人生。

做父母的,已經被歲月和時光洗禮,經歷了太多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身心多多少少已然疲憊,沒有太多精力和熱情去拼搏。

而青年不同,正是渴望被認可,被贊同,得到實榮的時候,正是拼搏和闖蕩的時刻。

這種矛盾,就是造化的必然。

正月十五,青年們陪父母逛廟會,看花燈,看著一群群小孩高高興興的挑著燈籠照舅舅,享受人生中跟父母最後的時刻。

此番離開,說不定回來的時候無法再見。

父母和子女,註定了只是彼此人生中的過客,了不起是超級過客,擁有親情的超級過客,雙方註定了要過彼此的人生。

父母和子女,在造化上不應該長久生活在一起,雙方都要給彼此自由。

做父母的要享受人生,做子女的要展翅高飛。

伏羲神農和燧人逛著廟會,看著華華麗麗的燈籠,心中油然而生一種特別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