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外加十天,經過我的不懈努力,十三條大竹料,就已經提前烤制完成了。

剝了皮,烤了水之後,每一根都輕飄飄的,只有一百來斤,連原本重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這十三根竹料,我打算只要十一根做竹筏的底料,剩餘兩根較小的,則架在竹筏的兩側,當做船舷用,上設扶手給人抓扶,保證航行時大家的人身安全。

底下整根大竹身,則可以阻擋波浪。海面可不像江面那樣平靜,有風就一定會有浪花,我們的竹筏是貼著水面行走的,甲板高度不足,不阻擋一下的話,稍高一些的浪花,就會沖濕我們的甲板。

經過測量,十一根底料,組合起來,得有二米七寬,寬度已經超過我原本的構想了,不過不要緊,大些就大些吧,更穩當,也慢不了多少。長則有105米左右,每一根都是比著來,截成一樣的。

整體看來,這已經可以算是一艘不小噸位的‘大船’了,遠遠一看,也算蔚為壯觀,一般三四級的風浪,隨便扛得住。

接下來,我並不急於將竹料組合成整船,而是先研究,這另一主要部件——帆具體該怎麼來設計。

我跟我表姐在一起研究了兩天,好好地讓她給我上了一堂關於伯努利效應的課程,又是做模型,又是實驗推演的,最後終於落下方案了。

鑒於我們的帆布不大,船的噸位也不重,加上竹筏吃水淺,阻力遠不如船隻大,所以我們決定,做成硬帆。

用竹子做帆骨,編做成兩張定型的硬帆,掛上帆布,船頭一張,船尾一張。

這種硬帆操作會很方便,重量也不會很大,連桅杆一起,做出來估計最大也就七八十斤一張,我一個人就可以裝卸了。

想航行時,把帆一插,就可啟動,要停船時,又可以把帆撤下來。兩邊角則都用活勾繩子拉著,可以隨時視風向來調整角度的。

我們又去了一趟竹林,砍了一些竹料回來。不單只是做帆骨與桅杆用,還砍了幾根大的,用來當板料,以及做綁繩用的竹篾。

到時我們是要在艙室內鋪一層甲板來隔水的,以及建艙室的材料之類也需要。

噢,還有晚上上岸時搭簡易帳篷的材料。

對了,還弄了幾個封閉的大竹筒,用來做救生衣。

具體怎麼做呢,我已經想好了。就是剝皮烤幹,然後竹筒是中空的,浮力會很大。在竹筒身上綁上繩子當肩帶,發生意外時,可提前把竹筒背起來,這些即便掉水裡,也不怕沉的。

把竹料砍回來,做帆骨的料,仍然要用火馴彎,然後用鐵釘釘在桅杆上。做成一個能利用伯努利效應的模型。

因為我的桅杆與整個帆是連在一起的,掛帆卸帆是直接拔桅杆的,所以必須要是可以移動才行,因此甲板上又需要有插桅杆的孔。

竹筏本身的竹料不夠結實,自然不能在上面打孔,怕大風一撬,把我的竹料給撬壞了。

因此需要用一截硬木來代替。將硬木固定在甲板上,然後中間打孔,用來裝桅杆。

我上山砍了一株老松樹,截成兩米長的兩截,來解決這個問題。

松樹既沉,木質又硬,正好符合我的要求。

用鋸子鋸成兩個方形的木墩,加火稍加燻烤去水,中間用鑿子打孔,打到與桅杆一樣大,並排打了三個,航行時視風向具體安裝在某一個孔上。

時間過得很快,做好了帆,準備些七七八八之類的材料,就已經差不多到三月了,在我們的計劃裡,還有一個月,我們就要乘風出海了的。

現在看來,時間上還算很寬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