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遠行,把大件找了回來,接下去再沒有出遠門的計劃。

兩個男人,先是抽了一天去島中,看了一下裡面的莊稼。

幾畝旱稻,已經長到半人多高,長勢良好,已經準備抽穗了。

不過距離收成的日子,還早著。

然後就是留在家裡,每日陪著女人們過小日子。

閑得慌了,餘樂就帶可心和菲菲這倆丫頭,去對面的長興島,還有旁邊的崇明島,打打兔子,撿撿海鮮,供應家裡的一日三餐。

偶爾開船出海,辦些海貨,貯備過冬。

為了明年能順利起航,一些能早做準備的事情,也商量著要準備了。

其中一個就是煮海鹽。

十四五口人,對鹽的消耗量,那是挺大的,平時還要醃製肉類野菜什麼的。

去了華中,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礦鹽,估計也不太好找。

所以現在方便,必須預備足夠的海鹽帶走。

商量了一下,最後便決定,抽幾天時間,至少煮個半噸鹽回來。

這還不能在附近煮,因為長江口一帶的海域,都被河水沖淡了,海水含鹽量不高,煮半天把水煮幹了,發現鍋底也沒什麼鹽精析出。

所以必須開船,往長江口南岸走上半天,再架鍋取水,找來柴火來熬煮。

最後估算了一下,為了煮這半噸鹽,起碼熬幹了十五噸的海水!

而沈娟那裡,給她鼓搗了一個月,果然也給她鼓搗出一套紡織機出來了。

餘樂和李志,繞著參觀了半天,最後只剩下一肚子的佩服,問沈娟:“你年紀也不算很大,才三十來歲,怎麼還會製作這種古董玩意兒啊?”

沈娟笑道:“這也不算多古老的物件,早些年,鄉下裡都還有人用的。我家住鄉下,小時候,就跟過我母親和奶奶一起,紡紗織布,幹了好幾年呢,所以對這些物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後來長大了,因為從小熟悉這一行,所以最後也進了服裝廠工作。”

餘樂恍悟起來:“原來如此!看來咱們這個隊伍,果然是藏龍臥虎啊。就算不回家,靠我們這十多口人,也能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來了。”

眾女一起笑罵他拍馬屁拍出了新境界。

傳統紡織,必備兩大件。

紡紗機和織布機。

紡紗機構件相較還簡單,就一個架臺,一個大風車輪子,還有卷紗線用的錠子。

綿花首先從殼裡扯出來。

聽沈娟說,這時候這個叫做籽棉,因為棉心裡面還有籽的。

接著再把裡面的籽弄出來,就成了皮棉。

皮棉再切成棉條,那就可以用來紡紗了。

從棉條裡,扯出一個線頭,纏繞在紗錠上,然後用手搖動風車,風車再帶動紗錠飛轉。

飛轉的紗錠,一直從綿條裡抽線,並絞成一圈一圈的。

絞滿一個錠子,再拆下來。

這些細線纏成的紗卷,那就可以用來織布了。

至於織布機,那則既精細,又複雜得多。

機架、啟動、傳動、制動結構,還有引緯、打緯、梭子什麼的,沈娟說出來,旁人根本就記不住那麼多的名字。

也虧她記得那麼清楚,還能造出來!

那些機件的小孔,密密麻麻的,又能把人的腦袋看暈。

至於沈娟詳細地說了一遍織布過程,更是把人聽得雲裡霧裡的。

餘樂和李志兩個男人,還沒聽完,就趕緊找地方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