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別人送我們1克月壤,我們送友好國家1噸(第2/4頁)
章節報錯
但其實科學界甚至各個國家早就承認老鷹國實現了宇航員登月,證據也非常多,當年老鷹國在月球留下了旗子,也遺留了其他物品。
這些東西,都能夠透過探測衛星看到。
而這次找到的基地地點,也和老鷹國當年登入月球的地點有關。
這處地點,恰好在“阿波羅”號任務的兩個著陸點不遠。
當年老鷹國登陸時,也考慮過未來會在月球建立基地,所以登陸地點也提前挑選過。
因為月球表面溫差巨大,部分地區白天可高達127攝氏度,夜間降至零下173攝氏度。
這樣“冰火兩重天”的環境對於建造月球基地並不友好。
所以肯定優先挑選洞穴進行基地建造,阿波羅號的著陸點附近,恰好就有二百多個巨大坑洞。
坑洞的形成是因為岩漿。
流動的熔岩冷卻時會形成一條長隧道,熔岩管頂部坍塌後,隧道上方就會開啟一個洞。
月球最初形成時,因為隕石撞擊,肯定會出現這樣特殊的地形。<are traniitatis)地區,根據吳剛號各種裝置傳回的分析報告。
該洞穴坑底在中午時因太陽照射會升溫至大約149攝氏度,比月面溫度更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過坑內永遠處於陰影下的地區,溫度只在17度左右波動。
在這些坑的陰影區域建造基地,能讓科學家們擺脫溫度困擾,專注於其他挑戰,比如種植食物、為宇航員提供氧氣、收集實驗資源和擴大基地等等。
另外,這些坑洞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基地免受宇宙射線、太陽輻射和微流星體的影響。
以吳剛號目前的速度,只要往返幾次,就能把基地模組投入到洞穴內,隨後就能沿著陰影擴大基地範圍,甚至直接挖到岩石下方,將巖洞作為出口,在下方建設地下城市。
科幻作品裡,玻璃罩覆蓋整個城市,讓整個城市建設在月球表面,很顯然並不科學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反而是地下城市很有可行性。
挖掘地下城市的時候,也能收集到大量礦物。
陸楊拿出的“超時空採礦”技術,去掉了“超時空”的功能,只保留熔化物質,分揀材料。
到時候只要把採礦車送到岩漿坑,不停挖掘。
各種材料就會直接蒸發,形成巨大空洞,蒸發的物質又凝結為各種材料,還可以進行基地建設。
所以距離建設月球基地,目前時機快要成熟了。
夏國的科學家們,也在研究月球基地計劃。
改造的航母飛船前往火星,同樣也要尋找建設基地的環境。
因為火星距離地球其實很遠,就算按照現在的速度,到達火星也要小半年時間。
所以最佳的方案,還是先在月球建設,積累大量經驗,年底說不定可以直接用上。
畢竟到達月球只要一天,到達火星卻要至少需要3個月。
這取決於火星和地球軌道距離。
在宇宙中計算距離和時間,可不是直線距離。
因為太陽正帶著整個太陽系的星球在逃逸。
而每個星球,都在圍繞太陽旋轉,旋轉的速度還不相同。
所以不管是前往火星,還是前往更遠的星球,都存在一個視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