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反破解儀器(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有清楚的專案想法後,專案很快完成理論設計。
利用小型磁約束量子場裝置,製造出兩套能容納糾纏粒子的“容器”。
隨後便是獲得糾纏粒子。
這種糾纏現象,在自然情況下廣泛存在,但現在要主動利用,比如製造一堆糾纏粒子。
現在也有兩種常見方法使粒子糾纏。
第一種辦法叫自發參量下轉換spdc)的技術,用一束高能光子在經過非線性晶體時,有一定機率分裂成兩個低能光子,比如水平偏振的光子經過一個具有水平偏振光軸的晶體,有一定機率分裂為兩個垂直偏振的光子,反之亦然。
因此如果用一個45度偏振的光子先後透過一對分別對應為水平和垂直偏振的非線性晶體,那麼它就可能分裂為一對水平偏振的光子,也可能分裂為一對垂直偏振的光子。
只要得到偏振光子,那麼這對光子就實際上引數糾纏現象。
這也是墨子號使用的光子糾纏技術。
第二種辦法,用某種非線性晶體seezer,可以將高斯態的位置或者動量的不確定度壓縮)將兩束單模鐳射guassian state)分別seeze成為兩束seezed鐳射seezed gaussian state),再用一個分束鏡 spitter)把兩束鐳射合光,得到具有一定糾纏程度的鐳射oode seezed gaussian states)。
這次使用的自然是墨子號用過的技術。
也是夏國比較成熟的主動讓粒子糾纏的技術,現在陸楊製造出的“容器”在捕獲糾纏粒子後,不會有光子溢散的情況。
簡單點講,那就是“容器”是一種封閉式裝置,相當於監牢,把粒子關在裡面,讓它在磁約束場內迴圈運動。
放進健身儀內的“容器”不需要任何監測裝置。
而在陸楊實驗室的裝置,需要實時判斷“容器”內光子大體狀態是什麼樣。
這很容易便能做到,倒是要實時監控光子自旋詳細狀態,會比較困難,儀器會變得很龐大,主要是資料分析的計算機比較大。
量子通訊必須要監控微觀粒子的詳細狀態,以夏國現在的技術,儀器有整個房間那麼大。
所以現在就算造出量子通訊裝置,也還是大型的裝置。
小型裝置陸楊也有相關技術方案,那就是製造一枚量子晶片,在晶片內光子透過量子場時會自動反饋自旋資訊。
這是一種實現方法,另一種方法也是製造量子晶片,但這枚量子晶片,相當於迷宮。
我們不需要知道光子在迷宮中怎麼旋轉,只需要判定光子在迷宮中走了哪些路。
但這種方法需要做到讓糾纏粒子橫向縱向運動反饋到另一個糾纏粒子運動上。
現在正常的糾纏情況,達不到這種效果。
它們之間建立的羈絆,是透過維度孔隙,讓它們跨越了距離空間進行關聯。
但糾纏粒子只是移動了一些位置,並不能實時反饋。
具體便是一個往左移動,另一個糾纏粒子根本不會動。
就連陸楊掌握的技術大禮包中,也沒有改變這種情況的技術。
所以最終不管是量子通訊還是量子計算機,建立的基礎,都是在量子糾纏時,微觀粒子的自旋方向觀察應用之上。
陸楊目前無法制造量子晶片,這需要高精度類似於光刻機的機器支援,還要使用特殊材料。
等完成最初版本的設計後,陸楊會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嘗試製造量子晶片。
三天後,在陸楊和潘見偉身前,放了一個結構非常複雜的銅線圈,這是由無數磁場組成的複雜結構。
無數磁場相互交織,在磁場於磁場中,碰撞出了一條通道。
銅線圈的電能靠柔性固態電池提供。
肉眼雖然看不出空氣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卻存在沒有形態的“粒子通道”。
“好了,現在可以測試光子是否能被約束了。”陸楊說道。
潘見偉點點頭,說道:“去安全的地方再實驗吧。”
兩人離開實驗室,來到另一個安全房,其實兩人都知道大機率開啟裝置不會有危險,但上次在西北做實驗,兩人都被上了一課,現在做一切實驗都比較小心謹慎。
尤其是使用量子場做實驗時,潘見偉就算是量子力學專家,也不敢肯定量子場是否能用很小的電能,製造出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