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全新的理論知識!

在以往大家的認知裡,微觀粒子的核外電子在隨機運動,現在陸楊卻說,所有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動,人類無法預測到電子會出現在什麼地方。

好像它們永遠在隨機運動。

甚至雙縫干涉實驗,也證明了微觀粒子,能在空間中躍遷,還存在觀察狀態和非觀察狀態兩種模式。

這才有了薛定諤的貓這個經典說法。

將貓和毒藥關在盒子裡,在開盒子之前,永遠不知道里面的狀態。

陸楊提出的數學模型,解釋起來其實也簡單。

根據已有的理論,陸楊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論體系。

這套理論,可以描述當微觀粒子只有1個存在的特定條件時,它的微觀運動,其實是規律性的。

至於現在人類為什麼沒有發現這個現象,是因為根本沒有能力去觀察不受影響的單個微觀粒子。

觀察的時候,也會被其他因素影響。<做實驗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發現這個現象,是因為他們就算控制單個分子,原子,但在這個原子周圍,一定存在其他的微觀粒子在干擾觀察。

更恐怖的是,人類根本沒意識到這種觀察存在,以為它們本來就在亂串。

什麼情況能讓整個空間,只存在一枚微觀粒子呢?

這隻能在真空狀態下。

陸楊提出,在特定條件下,微觀粒子的運動就會有規律,他甚至給出了數學模型,把運動規律給計算出來了。

第一個微觀粒子是一種運動狀態,放了第二個微觀粒子,是另一種變化。

在不同位置,放置不同的微觀粒子,所有微觀粒子的運動都會變化。

以前大家以為這是混沌狀態。

現在陸楊卻說,以前大家都錯了,它們的運動都有跡可循。

就像是在平靜的水面丟了一顆石子,發出了一些漣漪,第一個漣漪是規律的四周擴散,投入第二顆石子,那就出現干擾情況,水波運動軌跡就變化了。

還可以用星球引力做對比。

單恆星星系和雙體恆星星系甚至三體恆星星系,周圍的星球圍繞它們轉動時,軌跡會因為引力變數受到影響。

從宏觀來看,銀河系中央有一個點,無數類似太陽系的小系統星系圍繞著它轉動。

但在銀河系外,又有無數星系比如大、小麥哲倫星系、仙女星系它們在相互吸引,相互影響。

從這裡就可以很清楚的認識到,這套理論是在宏觀和微觀都適合的理論。

從河外星系,到銀河系,到太陽系,再到微觀分子、原子、原子核。

它們都有一箇中心點,被影響的東西,運動軌跡是在根據中心點運動改變。

當另一箇中心點出現後,運動軌跡就會亂起來。

以前人類沒有發現這種現象,還是因為觀察手段缺乏的原因。

陸楊雖然沒有透過觀察,百分百驗證這一點,卻是在理論層面,提出了這個猜想。

現在在王教授心中,陸楊提出的理論,依舊算是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