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我們想去這裡,您認識嗎?”年輕的小翻譯遞了一個紙條給計程車司機。

守在涉外酒店門口的司機都是接受過訓練的,排第一位的老葛看了字條,再看看小翻譯身後的外國人,就點頭報價道:“距離挺遠的,得上百塊呢,而且,那邊沒什麼玩的地方啊。”

“老外就想看看普通的京城,他們沒來過中國,看啥都新鮮,不想看景區的東西,就想看看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小翻譯笑呵呵的。

老葛心裡罵了一句“閒得慌”,臉上微笑道:“想去也行,來回500塊。”

“打錶行嗎?”小翻譯想爭取一下。

老葛心裡再罵一句“漢奸”,然後堅定的搖頭,道:“你給老外說,表壞了,想去就給現錢,給外匯少20塊,再少不去。”

這年頭,計程車司機可謂是最不崇洋媚外的中國人了,主要是宰的多了,剖開過裡面的腸腸肚肚,也就沒有什麼畏懼之說了。

如今有計程車的大城市,計程車的總量也很受限制,裝上車的計價器雖然受顧客的歡迎,卻不受司機的歡迎,大家都是能不用就不用的。

一些先進經驗,還在司機之間流傳。

譬如在上海,去年有位司機大人,載了老外10公里,就收了100美元,一時間被司機們引為美談,紛紛效仿。

100美元在88年得多經用,甭管是一家三口四口還是五口人,吃飯吃一個月,都吃不完100元人民幣!普通家庭的上海人,拿100美元出來,娶個媳婦辦個婚禮順便生個娃養到幼兒園全託入學帶到小學,節省一點還能剩下個十塊八塊的。

可以說,大城市的計程車駕駛員,是80年代最受歡迎的三樣工作之“摸方向盤”中的佼佼者。是最受歡迎的工作中最受歡迎的。

當然,10公里100美元的故事還是太誇張了,以至於被報道了出去之後,引起了上海計程車市場的大改革。

大眾計程車公司應用而生,500輛紅色桑塔納集體亮相,被稱之為紅色旋風。

南邊改革了,京城卻沒有響應的變化,計價器照樣是想用就用,拒載繞路直接宰一樣不少。從這一點上看,計程車行業做的再高階都不可能主動提高服務意識的,當年的計程車別說桑塔納了,天津大發的稀有度也超過了後世的寶馬5系,司機們照樣的是表面笑嘻嘻,手裡刀霍霍。

不過,80年代能坐得起計程車的,或者說,捱得起宰的不是外國人士,就是外企工作的高管,普通官員坐計程車都會覺得肝顫,寧願打個電話到單位裡,讓小王小李開個百八十公里的過來接一下自己。

來中國的外籍人士其實也不願意被宰,但他們沒有辦法,只能一面講價,一面任宰。

計程車司機們宰客宰的多了,也是宰出了經驗來,根據客人的國籍和打扮,自然拼繪出了底線,哪怕是有個小翻譯參與,開價也就只砍到了420元,還得支付美元才行。

外匯固然都是好的,但價值也是不同的,不是經常與老外打交道的中國人,並不理解這一點。但是,經常偷偷換匯的計程車司機卻知道,美元是最堅挺也最好賣的,港幣也不差,但是不受老外的歡迎,不好二次倒騰,除此以外的英鎊日元也都不錯,但還是差了那麼一些……

如果對經濟學有所瞭解的話,計程車司機或許會說出“流動性”這個詞,但是,即使不懂經濟學,大家也能透過樸素的概念做出正確的決定:給美元的可以打折,給盧布的要加錢。

小翻譯的客人給了美元,到了上車的時候,勉強得到了司機的微笑服務。

“不如我帶您去長城玩吧,你去的地方怪偏的,啥都沒有。”老葛一邊開車,一邊讓小翻譯幫忙遞話。這是他們長跑的路線,中間的貓膩還有不少。

小翻譯給翻譯了,轉頭和老外嘀咕了兩聲,道:“詹姆斯先生不喜歡人文景觀,就想看純粹的人類生活場景。”

“到長城的路上,偏僻的地方多的是,不是一起順道看?”老葛笑道:“你這個客人怪的很。”

“詹姆斯先生是比較崇尚自我的。”小翻譯繼續幫主家爭辯。

老葛又勸了兩句,發現並不能有效的增加自己的收入,遂選擇放棄,默默開車,快到地方的時候,才提醒了一聲。

始終關注著窗外的詹姆斯先生露出笑容,拿出一隻相機,啪塔啪塔的照了起來。

老葛望了兩眼後視鏡,心裡卻是起了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