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王良才就發現,吸碎僅僅只是楊銳開發的新技術裡,最小的一點。

利用紡錘體來控制吸取量才是最厲害的地方,簡直可以說是精巧。

吸核針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吸取細胞核的,它的針尖小到什麼程度呢?基本上你在普通倍數的顯微鏡下都不一定能看清楚。

因此,操作吸核針的時候,輕微的顫動都會讓它有劇烈的擺動。

可以想象穿針的時候,手裡拿著繩子的感覺。細胞可比針眼要小多了,手裡顫動的多了,別說吸核了,戳穿細胞才是正常的。

楊銳的水平比王良才是弱些,那也是有一定水平的實驗員了,仍然不小心戳破了一隻卵母細胞,可以度量其中的困難。

但是,當吸核針抵住了紡錘體的時候,顫動卻是很自然的消失了。

這就好像手裡提一根長長的棒子,棒頭會忍不住的顫動,而當你將棒子戳在牆上的時候,棒頭就不會顫動了。

除了能夠控制吸核針的抖動,增加準確性以外,另一樁好處,則是控制了吸核針的前後顫動。

等於說,吸核針戳到了紡錘體的時候,它就好像憑空增加了一個容錯裝置,讓操作一下子變的輕鬆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說起來容易,可是,要想到用這一招可不容易。

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的找到正確的戳的位置。

紡錘體也是細胞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是想戳就能戳的。它天生較為堅韌,但某些部位太過於堅韌,會阻礙吸取,而某些部分又意外的脆弱,很容易戳爛。

剩下能戳的紡錘體,最好還是處於比較好操作的部位。

王良才看著楊銳的動作,腦海中千迴百轉,恨不得立即掌握了新方法,回頭就去嘗試。

在這一點上,楊銳就無法滿足王良才的要求了。

他做的本來就慢,又是隻試驗了幾次的新方法,操作拙的讓人想跳腳,就像是剛學會拍球的孩子搞三步上籃似的,不犯規的時候都醜的要死,更不要說犯規的時候比走步的次數都多。

“楊教授,我有點看明白了,要不然,我來操作試試?”王良才低聲說了句。

楊銳抬了抬眼皮,道:“怎麼,覺得我的操作不行?”

王良才清咳兩聲,違心的道:“哪能呢,您操作的沒問題。”

“我也覺得,稍等一下,我把這個去核完成了再說。”楊銳確實覺得自己做的挺好的,是比不上王良才的操作,比起之前的操作還是有進步的。

自然的,他是忽略了舊技術和新技術的難度差距了。

王良才急的不行,又不能催,只能乖乖的看著。

要是給王良才添兩斤的熊細胞核,他估計早就跳起來說實話了,同樣的條件,也適用於實驗室裡的其他研究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帆、谷強、田兵等人,都默默的聚攏到了實驗臺前。

楊銳的實驗能力如何,大家心裡都是有些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