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功者恆為成功學案例,王良才也無從批評,只能嘆口氣,心想,年輕人就是按不住性子。

然而,這樣的想法,也就只能在王良才的腦海中轉一轉了。就楊銳目前的聲望,早就與年齡脫離關係了,人家不喜歡按部就班,那就是銳意進取……

“現在怎麼辦?”蘇帆不是個特別有主意的人,還是先問王良才。

“我也沒做過無性繁殖的克隆,如果可行的話,成功率會極低吧。”王良才嘆了口氣。

成功率是實驗生物學家心裡永遠的痛,很多實驗都是明知道能做得出來,然後成功率低的令人髮指,最後放棄的。

現在遇到不一定能做得出來的實驗了,成功率一樣低的髮指,結果就很噁心了——你不知道自己的失敗是誤操作,還是就無法做出來。

此時,王良才無比的渴望能有一個結果提示板,告訴自己哪條路是註定失敗了。

“我們得提高前期的成功率。之前的計劃,得推翻重來了。”王良才很快做出了決定,又道:“去核的成功率最少要提高到80,然後再做注核。”

蘇帆並不意外王良才做出此計劃。

按部就班的學院派就是這樣,不可能像是谷強那樣去拼運氣。

在小而簡單且便宜的專案上堆積成功率,最後搏一搏的情況是最常見的。

沒人是奔著單車變摩托去的,學院派的思維,是能換一輛好單車就不錯了,再說了,搞學術的也不騎摩托不是?

蘇帆也沒有勸阻的意思,就抱著學習的態度,道:“再要提高前期成功率的話,做對比試驗嗎?”

“對,做對比試驗,最好是多找幾個人。”王良才說著,目光在實驗室裡巡遊起來。

做對比試驗,其實就是做小實驗。

例如操作液用有蔗糖的還是無蔗糖的,用2的蔗糖還是3的蔗糖,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細節。但是,實驗的成功率就是這樣的小細節堆積起來的。

為什麼同樣是剝卵,有人的成功率能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有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除了手法上的差距之外,就看誰注意到的細節多,就看誰知道的細節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做對比實驗就是測小細節的。

要是換成地方大學的話,做這樣一個對比實驗,就可以發表一篇論文了。

大量的中文期刊和sci入門級別的期刊裡,發表的都是類似水平的論文。事實上,楊銳的第一篇論文,輔酶q10的紫外分光光度,就是一篇這樣的文章,解決的是相關領域的狹窄方向的單一問題,所以只能發表在級別很低的期刊上,成為有相關需求的學者能夠查詢到的資料。

而在計算機檢索,或者說,在學術搜尋引擎尚未出現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資料檢索,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蘇帆不用王良才佈置任務,先道:“我再去找資料組催一下,並且把尋找的方向放在前期?”

“可以。”王良才的目光依舊在人群中巡遊。

楊銳遺傳工程實驗室因為新建,楊銳採用的制度與離子通道實驗室不太相同,採用的是大實驗室的制度,允許研究員自由的加入和組建課題組,因此競爭性更強。

不過,建立課題組是需要經費和機時的,另外,理所當然的還需要課題。

谷強向楊銳爭取的60萬+3萬美元,以及倒置相差顯微鏡的機時,都屬於課題組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