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出書了?”實驗室裡陪蔣同化讀書的研究員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咱們要不要先檢查書?”<p的專案吧。”

“楊銳做過多少藥效學的實驗,就敢大言不慚的寫實驗方法了?”

“去鐵酮的時候應該沒少做。”

“總共幾個月的時間,又能做多少。”

實驗室裡的研究員議論紛紛,他們還都是傾向於蔣同化的。

蔣同化的表情陰晴不定。<p委員會的委員們面前說的話,所謂將之前的論文結集出版,騙鬼去吧!你之前的論文和藥效學有一毛錢的關係嗎?

蔣同化這些天的工作就是看楊銳的論文,雖然才查到鉀離子通道的部分,但之前之後的論文,蔣同化都已通讀過了。他敢用便秘十天打賭,裡面絕對沒有藥效學的論文。

如此一來,卻有可能推匯出一個更可怕的結論,楊銳的確是用了兩三個星期的時間,寫了一本新書。<p委員會組建之前就開始寫這本書了,但這仍然不能掩飾其飛快的速度的事實。

正常人寫一本學術專著,怎麼都得三五年時間吧。

蔣同化一邊想著,一邊開啟楊銳的《藥效學實驗方法》閱讀起來,期望看到一本粗製濫造的學術專著。

然而,這種情況的機率之低,連蔣同化都知道不可能。

楊銳怎麼可能出一本粗製濫造的書,詆譭自己的名聲呢。

“還真的是實驗方法。”蔣同化翻了幾頁,就詫異起來。

在學術專著中,這種編撰形式的產品的逼格是最低的,實驗方法也不例外。

但是,它畢竟是一本書,逼格比論文又高了許多倍。

另外,要原創一種實驗方法,也不是容易的事。

實驗室裡的實驗方法,說起來比工廠裡的工藝流程簡單,可也簡單不到哪裡去。

如果說,改進輔酶q10的生產方法是一件困難的事的話,改變輔酶q10的實驗方法也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楊銳這本書裡,會有多少種原創的實驗方法?

蔣同化心想:以楊銳的年齡和經驗,能有三種大概就不錯了。

不過,考慮到楊銳畢竟是寫了一本書,蔣同化將原創實驗方法的數量,默默翻倍,增加到了六種。

用六種原創的實驗方法寫一本書,也是夠划算了,只能說是勉強不丟分的書。

但究竟有多少種,還得仔細看一遍。

蔣同化心裡這麼想著,就呼喊著手底下人過來,道:“大家一起過來,有見過的實驗方法就喊一聲,咱們對一下楊銳的這本書。”

書只有一本,再影印又很貴,大家就頭擠著頭的在一起看。

蔣同化一頁一頁的翻,開始翻的很快,因為都是常見常用的實驗方法。80年代的書都是這樣,在沒有搜尋引擎的年代,此類編纂式的書籍都是越全越好的。

儘管受限於篇幅和編者的精力,各種編撰類的書籍不可能無限膨脹,但較新和較經典的方式,還是要集中其上的,至於如何撰寫和決定篇幅比例,取決於書籍的型別。<p去的。蔣同化看了一會就看明白了,書如其名,這是一本純粹的,專業的,專注於藥效學的書籍。<p委員會成立以後,不可避免的還會涉及到新藥稽核的問題。

藥效學的高地,代表著新藥稽核的權利。

蔣同化更是心生警惕,心想:楊銳是想要在這個專業領域裡,成為權威吧?

想一想,蔣同化更是心生無奈,楊銳做出來的去鐵酮,雖然還沒有完成臨床實驗,但它卻是最近些年,國內最出名的新藥開發了,若是以歐美標準看的話,說是唯一的新藥開發都不為過。<p委員會,又或者新藥稽核制度,原本就是學習歐美的。

楊銳在這個專業領域裡的影響力,還真不是蔣同化所能企及的。

當然,中國的新藥稽核沒有歐美的那般嚴格,其價值亦不能與美國fda相提並論,儘管如此,蔣同化還是一陣的不爽。

“有沒有見過的原創方法嗎?”蔣同化將書的三分之一的翻了過去,這些都是爛熟的經典藥效學方法,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動。

眾人亦是紛紛搖頭。

“從這裡開始就是有比較多變化的了。”蔣同化注意到了楊銳的分章,《藥效學實驗方法》總共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經典藥效學方法,第二部分是常用藥效學方法,第三部分是最新藥效學方法。

即使是21世紀以後出版的書籍,其實也差不多是類似的分類方法,經典藥效學方法的確是能在網路上查到的,但一個實驗幾萬乃至幾十萬元的成本,真的要相信百度嗎?萬一搜到的是莆田藥效學方法怎麼辦。

蔣同化快速透過了《經典藥效學方法》的章節,就拿出一個本子,放在面前,道:“咱們從第一個方子看起,有確定看過的就打鉤,不是特別確定的,說先不要劃勾,最後,有不確定的,咱們就分開來查,小劉,你來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