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留在療養院裡,和劉珊一起將裝置給架了起來。.huotxt.

分離菌株有很多種方法,1879年,法國人就從塞納河中分離出了高溫菌株,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樣品的處理方式早就多種多樣了,時代的區別,更多的在於簡化方式,提高成品率。

當然,成本也是隨之提高的。

楊銳首先準備了離心機生物實驗室裡常用的不能再常用的機器,用於將水樣和泥樣離心。

在每分鐘一萬次的離心機的作用下,水樣會直接分離出富集菌體的雜質和上清液。

被分離出來的菌體都是質量比較大的,而上清液透過濾膜,也會被洗脫出菌體來。

它們再進行培養基培養,就可以進行篩選了。

泥樣的原理也是差不多的,只是需要用泉水先懸浮,再低速離心,去除大顆粒,繼而以水樣的方式,處理富集菌體。

整個過程,就理論上來講,非常簡單,但裝置卻是不簡單的。

每分鐘能轉1萬次的離心機本身就不便宜,容量更小,十分鐘一組,一次轉十幾試管,要將上百公斤的樣品全部處理結束,不知得多長時間。

培養階段也很費錢,培養基所用的瓊脂、葡萄糖、蛋白腖等等,都比同重量的食物貴的多。

除此以外,70度乃至80度以上的培養條件,也對培養成本造成了巨大壓力。

康弘幫楊銳運來裝置和材料,拆開一看,僅剩的一點點競爭的火苗也被澆熄了。

他本來也是沒有想要搞競爭的,分離菌株又不是什麼新技術,有意義的地方只在於能分離出什麼菌株。

分離出厲害的菌株,自然能夠發明牛掰的論文,但分離出來的只是普通菌株的話,上sci的入門期刊都難。

成果飄渺的像是買彩票似的,楊銳投入的成本卻是這麼高,康弘一看,就覺得缺少競爭價值。

“花這麼多錢分離嗜熱菌?值得嗎?”康弘想到就問了出來。

“儀器又用不壞,等我們增加人手以後,這些儀器照樣發揮作用。”楊銳一邊插線整理,一邊回答。

康弘抱起一大箱濾膜,放在角落裡,道:“消耗品呢,這些都是超濾膜吧,全是進口的,要用這麼多?”

楊銳“恩”的一聲,道:“我本來計劃著先處理一批,再帶回去一批,這些成本是省不下來的。”

“太貴了,我們是用不起。”康弘嘖嘖兩聲。

“運氣好的話,估計還能剩下些。”楊銳隨意說了一句,又劉珊裝配培養箱。

濾膜有很多種,普通人比較熟悉的,應當是家庭淨水器裡的濾芯,那也是濾膜的一種,在最初階段,這些民用產品都出自實驗室,在80年代,自然是價值不菲。

事實上,實驗室對材料的要求更高,什麼時候都不便宜。

楊銳為了儘早分離出想要的嗜熱菌,非常捨得花錢,康弘沒有理由進行如此大筆的投資,自然看的理解不能,只能將其歸結為京城大學的人傻錢多。

楊銳也只得如此。

分離菌株是件相對普通的研究工作,但分離出想要的菌株就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