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年輕人,想來也是託了關係買的軟臥票,馬麗華自己知道買票的難度,自然高看對方一眼。

文小滿則匆忙的將嘴裡叼著的魚放回原位,然後用手捂著嘴,使勁的想要將又硬又韌的魚肉吞進去。

貪吃的形象,最好還是不要被帥哥看到。

這是13歲少女的樸素思維。

楊銳將拉桿箱收起來,放在床位下面,又取下背上的雙肩包,開始收拾東西。

他現在的裝束,和後世讀大學的時候,其實沒什麼兩樣,仍然是一身運動服,仍然是一個包一個箱子。

不過,比起此時用麻袋裝東西的民工,楊銳的裝備就先進太多了。

馬麗華的目光,也隨著楊銳的動作而動。

拉桿箱她是認識的,京城大點的商場都有賣,有三四十塊的,也有三四百塊的,還有使館區專門賣給外國人的拉桿箱,售價往往高達幾百塊的外匯券,馬麗華之前也想買,終歸是沒捨得,這次出門也是扛著大包小包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馬麗華的注視下,楊銳很有秩序的拿出保溫杯,灌上水,又掏出兩本書,放床頭,接著,他拿出了新買的照相機,熟練的安好鏡頭,咔嚓的照了一張相。

楊銳準備將一路經過的火車站都照下來,以做留念。

不過,他的這個動作可把車廂內文家人給驚訝壞了。如今的相機可都是膠片相機,一張膠片拍22張或23張,然後就得換膠片,而每卷膠片都是價格不菲的。

就這樣照一個不包括自己和家人在內的相片,除了專業攝像工作者以外,這是很奢侈的行為。

文家男人更是好奇的打量著楊銳手裡的相機,問:“你這個相機的型號,是紅旗20吧。”

“對,你認識?”楊銳同樣驚訝,雖然是國產相機,但紅旗20的產量極少,認識的人更少。

男人使勁點頭,放下書道:“認識,怎麼不認識。我們社也有一個,寶貝的什麼似的,聽說全國也就生產了幾百臺,你是從哪裡買到的?對了,忘了自我介紹,我叫文思,文明的文,思考的思,在北京日報社工作,家是平江的。”

這時候人不怎麼計較問題,在火車上互通姓名和工作單位,也是很平常的事。

楊銳猶豫了一下,道:“你叫我楊銳就好了。我是去北京讀書的。”

“大學?”

“對。”

“哪個學校?”文思一個勁的追問。

楊銳無奈道:“北京大學。”

“啊……裝淑女的文小滿發出壓抑的叫聲,用近乎崇拜的眼神望著楊銳。

馬麗華的表情也瞬間融洽很多。這個年代的大學生,本省就被賦予了文明知識進步有禮等等美好的詞彙,即使達不到這種要求的大學生,其實也在社會的要求下,潛移默化的改變著。

同在一個車廂,大學生比採購員是要好的多的旅伴。

“大學報名還有十多天吧,你怎麼這麼早去學校?”馬麗華主動問了一句。

“我想先去學校看看。”楊銳是考慮著提前去學校,重建實驗室呢。

“在北京有親戚嗎?最好住在親戚朋友家裡,外面的旅社貴的很,也不安全。學校現在讓不讓學生提前住校了?”馬麗華挺關心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