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堡的土石方工程已經基本完成,表面也用磚和水泥進行了加固,雖然堅固程度還比不上某些底部用千斤青條石壘制、牆體夯土加糯米汁、外包青磚的城牆那麼變態,但是比普通的城池要牢固多了,而且建築和時間成本要低廉的多。

可惜登州沒有10斤野戰炮,這個時空也造不出機關槍,林偉業不無遺憾地想,否則來幾萬人也啃不下這個稜堡要塞。目測除了長期圍困,好像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想到圍困,林偉業拍了拍腦袋,準備去找蘇粗腿商量,是不是該向謝三賓索要足夠的糧食儲存在稜堡裡,以備不時之需。他倒不是未蔔先知預料風險,而是出於理工男的嚴謹,力求每個步驟科學合理,而不是考慮這麼做是否有價效比,有無必要。

蘇粗腿倒沒有質疑這麼做有沒有意義,只是認真地按照士兵的數量估算了一個月的口糧:“……咱們的兵操練辛苦,一個人每天一斤糙米總是要的,獨立團4個步兵營加上騎兵營,5000多人,一個月填飽肚子至少百石米。”

林偉業聞言拍板:“那麼就多不就少,一千石糧食,我去找謝三賓要。”

巡撫衙門內,謝三賓有些哭笑不得,他看著一臉認真的林偉業說:“林總兵,你說的這個數目,朝廷撥付給登萊兩州所有部隊的糧餉加起來都不夠,每個月我只能保證給你五百石糧食——總不能讓其他隊伍喝西北風吧?”

林偉業搖搖頭:“五百石不夠。謝大人,你是登萊巡撫,又是夏天南的岳父,於公於私都要幫我們。這樣吧,朝廷撥付的軍糧全都給我們,另外我們的餉銀不要發現銀,折算成糧食,然後湊足一千石給我們,這樣不就抵消了,也不會讓你難做。”

謝三賓把手下負責錢糧撥付的幕僚找來,這幕僚算盤噼裡啪啦一打,對謝三賓說:“撫臺,就算林總兵部下的餉銀都折算也不夠,現在一石糧食最低三兩銀子,除去本色注1),朝廷撥給他們的那些折色注2),層層盤剝下來本就沒多少,滿打滿算不過七百多石,就算撫臺願意從各府、縣火耗中撥調一些,湊足八百石,離林總兵說的一千石還差不少……”

謝三賓沉吟片刻,對林偉業說:“林總兵,你和天南的關系本撫也知道,兩人親如兄弟,大家都是自己人,本撫也和你開啟天窗說亮話:你弄的那個軍營離登州不過幾裡路,平時為了操練方便,可以長期駐紮,但畢竟不是孤懸海外、交通不便的島嶼,沒必要每月湊夠一千石糧食,可以靈活一些,不要那麼死板。畢竟巡撫衙門要負責調撥發往東江等地的軍糧,糧食缺口太大了周轉不過來,是要被言官彈劾的。不如先湊八百石,到了月底實在不夠,再想辦法從其他地方勻一點,如何?”

林偉業想了想,按蘇粗腿所說,八百石糧食也勉強夠了,便點頭道:“那就先拿八百石吧。”起身告辭而去。

等他走遠,謝三賓搖搖頭,對幕僚說:“我那個女婿為人處世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很多混跡官場多年的人都比不上他,為什麼他這個兄弟做事就這麼刻板呢?棄用城內的軍營,耗費錢糧在城外單獨起座石堡也就罷了,現在還一次帶滿一個月糧食窩在那個石堡裡不出來,是想和我們老死不相往來嗎?索要起軍糧來理直氣壯,完全忘了自己是登州總兵,受本撫轄制!”

涉及巡撫大人的乘龍快婿,幕僚不好妄加評論,只能含糊安慰道:“撫臺息怒,林總兵是實在人,做實在事,也有可取之處。再說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平南伯的面子上,只要不過分的要求,撫臺還是滿足他為好……”

謝三賓嘆了口氣:“誰讓他是天南派來的人呢?你去盤點清楚賬目,撥八百石糧食給他。”

不管是謝三賓還是林偉業本人都沒想到,兩天之後這一個旁人看來多此一舉的做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糧食運到新軍營的時候,林偉業正在指揮人把6斤山地炮安置在稜堡各個突出的凸角。雖然山地炮的威力和這種規模的稜堡不太相稱,也算聊勝於無,林偉業不無遺憾地看著“小巧”的山地炮,心想,可惜建造一個鑄炮的兵工廠太麻煩,培訓工匠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要不然就地鑄十幾二十門10斤野戰炮甚至岸防炮級別的大炮,那麼就堪稱完美了。

正在暢想之際,遠處傳來了隆隆的蹄聲,聽起來是一支規模不小的騎兵部隊在靠近。林偉業笑道:“肯定是馬威他們剿滅馬賊回來了。”讓士兵遞過望遠鏡一看,正前方的果然是馬威。

他正想放下望遠鏡,領人出城迎一迎,卻感覺剛才那一瞥有些不對勁,趕緊再舉起望遠鏡仔細察看:馬威和身後的騎兵滿臉疲憊、不少人身上還帶著傷,而且臉上的表情很嚴肅,似乎還有些……緊張?

不對啊,帶著傷不稀奇,可是剿滅了馬賊得勝歸來,不該是這樣的神情啊!

林偉業把蘇粗腿叫到城牆上來,把望遠鏡遞給他,“你看看,我總覺馬威得不像凱旋歸來的樣子。”

蘇粗腿只看了片刻,馬上說:“總兵大人,趕緊下令全團戒備——馬威身後有追兵,而且數量不少。能讓他這麼狼狽的,絕不是馬賊!”

林偉業吃了一驚,又用望遠鏡看過去,果然,馬威這群人的身後一段距離,還有大股的灰塵,隱約有人影晃動。

一名騎兵脫離大隊,不惜馬力地跑到前方報信,剛來到稜堡前,戰馬悲鳴一聲,前蹄發軟,跪倒在地,然後轟然倒下,騎兵在戰馬倒地之前跳了下來,拼命跑到城下,大聲喊道:“大人,韃子來了,趕緊關閉城門!”

————————————————————

注1、注2:明朝發放到各地的糧餉,分為折色和本色兩部分,簡單來說,本色就是徵收的實物田賦,折色就是以其他貨物如絲綢)或者貨幣白銀)折算代替,稱為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