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孫策、周瑜就落席與劉寵對坐下來,接著一旁伺候的宮娥裝束的女子就給三人添了酒,劉寵也對周瑜表示了一番讚賞。接下來話頭一轉,劉寵自然提起了孫堅,於是話題就這麼開啟了,劉寵與孫策、周瑜就從孫堅、過去聊到了天下和當今的英雄豪傑。

完了之後,劉寵對孫策、周瑜也是大加讚賞,“文臺兄果然生了個好兒子,公瑾也不負美周郎之名。”

話題轉來轉去,最終還是轉到了正題上,在這話之後,劉寵就接著說道:“不過可惜伯符與公瑾看錯了這個天下……”

對於劉寵這話,孫策和周瑜都感到好奇,於是孫策好奇地問道:“不知叔父此話何意?”

“伯符有鯨吞江東之志,雄心可嘉。然當今我漢室雖微,但人心仍是向漢。再說當今朝廷有本相輔佐,想必本相之為人,伯符與公瑾也素有所知。雖本相如今實力不足以平定亂世,但要平一州數郡之地還是綽綽有餘。若本相不揮軍南下,伯符還真有機會偷得江東。可奈何有本相重兵在此,伯符與公瑾只能含恨。”

孫策和周瑜使了個眼色,然後周瑜就接過了話頭,道:“丞相之威,今日算是領教了,這天下還沒幾人能叫周瑜心生敬仰,不過自丞相南下以來,連番手段,卻不得不讓周瑜心生佩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公瑾謬讚了。既如此,不如伯符與公瑾就到本相帳下為將,與本相一同堪平這亂世,到時伯符與公瑾均不失封侯之位。”

對於劉寵這話,孫策拱手謝了一謝,道:“多謝叔父厚愛,小侄雖心向叔父,但奈何先父創業艱難,又不幸早逝,如今大仇未報,先父留下部眾,小侄也不能棄之不顧。諸如此類,叔父帳下又是人才濟濟,勇將如雲,只怕容不下小侄與先父舊將。”

“伯符哪裡話,以本相與文臺交情,本相自當視伯符如子侄,文臺之故舊亦是本相之故舊,本相帳下又如何不能相容?再說文臺之仇,便是本相之仇,只要伯符能在左右,來日待江東稍定,本相就帶伯符溯江而上,攻下荊州,擒拿劉表、黃祖,為文臺復仇。”

“叔父有此心,實叫小侄感激莫名。”

劉寵不知道剛才那番話是不是真有讓孫策感動莫名的威力,但明顯孫策在聽了他那番話之後就抬起衣袖開始抹淚了。

也不能怪劉寵心中有疑問,畢竟孫策、周瑜是何等人,劉寵是再清楚不過了,劉寵不相信他三言兩語真能說動孫策、周瑜歸降。

這不,孫策感謝一番之後,周瑜也跟著拱手謝了一番,說道:“伯符兄與在下深感丞相厚德,若丞相來日舉兵為我家先主公復仇,在下與伯符兄願請命為先鋒。”

周瑜這話大出劉寵預料,他在心中驚呼:難道還真說降了孫策和周瑜!?

雖然還分不清真假,但有孫策和周瑜的先後表態,也足以讓劉寵感到欣喜了,於是劉寵大笑道:“哈哈,那是當然,伯符與公瑾充做先鋒是再合適不過了……,那伯符與公瑾就傳令讓人開城吧!”

到這個時候,劉寵也不打算和孫策、周瑜兜兜轉轉了,直接把開城的問題亮了出來,要是孫策、周瑜是真心投降,那麼他這話二人就該欣然接受,要是假意投降,這一試探也應該試探出來了。

果然,就見周瑜的臉上又增加了幾分笑容,說道:“丞相稍待,有一言還望丞相應允。”

“有何言語公瑾但請說來!”

“丞相明鑑,不知伯符兄率眾投奔丞相之後,丞相打算如何安置?”

對於周瑜這個問題,劉寵也沒感到奇怪,畢竟投降談條件是很正常的事,不過也正是因為周瑜這句話,讓劉寵試探出來,孫策和周瑜不是真心投降的。

果然,劉寵還沒開口,就見周瑜搶先說道:“丞相明鑑。我家先主公生前乃朝廷所授荊州刺史,按說子承父業,既然伯符兄率眾歸了丞相,再以丞相與我家先主公之交情,想來丞相也不吝以刺史之位實授伯符!”

……

喜歡三國之興漢封神請大家收藏:()三國之興漢封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