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群寇雲集於大雷山不為別的,只為眾人的前途和性命。

對於他們這些賊寇來說,眼下的江東也是亂的不能再亂了。原本孫策、周瑜強勢襲來,就讓他們感到了威脅。可後來劉繇又與許貢、王朗等人組建江東聯軍抵抗孫策,江東聯軍與孫氏勝負未分之際,中原的劉寵又大舉南下了,甚至有傳言說就連當今天子都隨軍御駕親征。

這就讓江東的前途變的更加撲朔迷離。

本來包括祖郎、焦己在內,大多數江東賊寇都認為孫策、周瑜的贏面更大,所以自從孫策橫掃丹陽以後,祖郎就向孫策示好,供應了一些錢糧給孫策,並宣佈投效孫策。但此賊又暗中將他的大本營從涇縣轉移到了黃山,準備等孫策、周瑜和劉繇決出了勝負,才做出最後的選擇。

哪知孫策和劉繇的勝負還沒決出,倒是周瑜的水師先敗了,而且還是大敗。再到後來孫策丟了豫章,只能下丹陽一郡之地,這就叫祖郎動搖了。

“看來孫策這顆大樹靠不住,要早做準備。”

想必這是許多如祖郎這般心向孫策的賊寇心中同樣的想法。而且沒過多久,祖郎就收到吳縣的嚴白虎、嚴興兄弟送來的書信,據信使說吳縣的嚴白虎、嚴興兄弟廣撒“英雄帖”,請三山五巖、六洞七島的英雄豪傑大會於太湖,商議江東“群雄”的前途。

而嚴白虎、嚴興兄弟帖中之意也隱隱有效仿劉繇、許貢、王朗這些江東真正的群雄結成同盟,共抗外敵的意思。

要說嚴白虎、嚴興兄弟在吳縣的勢力也不小,手下有精銳上萬人,佔據石城山、白虎山一帶。這兄弟二人不同於祖郎、焦己,兄弟倆不待見孫策,也不看好劉繇,但他倆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擊敗劉繇和孫策,所以兄弟倆才想出結盟江東“群雄”的主意。

而嚴白虎、嚴興兄弟作為吳郡最大的賊寇勢力,在整個江東的綠林當中都是排得上號的,所以收到嚴家兄弟“英雄帖”的賊寇有不少應邀前來太湖赴會。

至於其他的,像祖郎、焦己、鄒他、錢銅等人也各懷心思收下了嚴家兄弟的“英雄帖”。這些人或是如祖郎這般來太湖大會看個究竟,也有如其他一般懷有促成“群雄”結盟,以便聯合起來打敗劉繇、許貢、王朗、孫策等人,甚至擊退豫章的劉寵,從而平分江東的。

更有甚者也覺得可以把天子搶過來,從而號令天下的。

不管這些江東賊寇各自懷的是什麼意思,總之他們都選擇了應嚴家兄弟的“英雄帖”相邀,前來太湖。

……

群寇雲集於大雷山,真是好不熱鬧。整個大雷山更是旌旗遍野,喧譁震天。

群寇在太雷山上下或是與相熟之人飲酒吃肉,或是相互較量著武藝,或是有人出來顯露自己的絕技……,如此種種,大雷山迎來了他從未有過的喧囂。

不過在大雷山山頂的草廳之中,如嚴白虎、嚴興兄弟,祖郎、焦己、錢銅、鄒他,王晟、江宮、沈成等人,都高坐在草廳之內。

今日江東“英雄大會”的結果,就將從他們這些人的嘴裡商量出來。

在強敵環伺之下,群寇結盟是最好的選擇,這點草廳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懂的。但是群賊雲集在一起,難免不會為往日的爭鬥冤仇而鬧僵起來,好在東道主嚴白虎、嚴興兄弟,還有祖郎等人從中說和,大會才得以繼續下去。

不過群寇當中的紛爭豈是如此容易解決,在“放下小怨,共謀大事,抵禦強敵,保我疆土”的宗旨下,群寇可以放下紛爭。但在結盟之後如何行事上卻是爭執不下,比如就有人提到:

“在老子看來,大家既然結盟,就應該把皇帝小兒搶過來,大家做王侯,封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