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存亡之際(第1/2頁)
章節報錯
董承的使者又去了張濟的軍營,張濟接了天子的旨意,內心是表示接受的。畢竟太尉已死,許都大亂,需要有大軍進入許都鎮守。再說自從他被賈詡說動勤王護駕東歸以後,他還是心向漢室的。而且當年李傕、郭汜禍亂長安,他主動領兵出鎮弘農。由此可見,張濟此人並非李傕、郭汜那種亂臣賊子。
張濟送走了董承的使者,回頭就吩咐其侄張繡集兵,準備將麾下的西涼兵開往許都。
只是張繡的內心是複雜的,自從來到許都以後,太尉待他絲毫不在其師弟趙雲之下。而且自從叔父追隨太尉以來,他和他的師弟趙雲就共事一主,這實在在人生一大幸事。而且,每每與他師弟切磋師傳的“百年朝鳳槍”,師兄弟二人都會提起趙雲的另一個師兄張任,若是師兄弟三人都能同事一主那就更好了,可惜張任師兄一直音信全無。
此時叔父讓他集合三軍開往許都,張繡心裡是很糾結的。不知道叔父是何意圖?若是叔父領兵到許都以後,果真與朝臣裡應外合,一旦天子奪權,只怕太尉家眷和舊部都會受池魚之殃。
不說師弟趙雲也是太尉的舊部,就是太尉“生前”待他如至親子侄一般,所以張繡對於張濟的將令是有些猶豫的。
看到張繡半天沒有動靜,張濟的臉色一下子就拉了下來。
正當他要教訓這個不懂事的侄子的時候,已是“宣義將軍”的賈詡站了出來……
……
很快。
曹操也收到了天子召外兵入許都勤王的詔書,曹操此時領兵屯駐在兗州陳留郡。
自從袁術稱帝,自號“仲氏皇帝”以後,劉寵就以天子的名義下詔給各路諸侯,讓各路諸侯領兵到潁川與朝廷大軍,也就是豫州兵會合,然後大舉討伐袁術。
在定陶的曹操是很快就收到了“討袁”的詔書,曹操與郭嘉、司馬朗等一干謀士商議以後,決定應詔出兵。畢竟“奉詔討逆”是大義,若是曹操連稱帝的袁術都不討伐,想來多少會失去一些兗州計程車民之心。
所以曹操親自領兵出征。
不過曹操正要渡汴水的時候,就接到了勤王的詔書,曹操只好延緩進兵。
曹操緊緊地攥著黃絹詔書,內心是波濤洶湧,“朝廷好不容易才在許都安定下來,董承此舉不吝是第二個何進,外兵一旦進入許都,豈不是如當年董卓入洛陽一般。”
“主公,此正是天賜良機與主公,既然董承欲做何進,那主公何不效仿董卓……再說主公之才勝董卓百倍,雖行董卓之事,但定無董卓之禍。”
郭嘉這話裡面的意思,曹操是明白的。
要說曹操不為此意動是假的,畢竟當初在洛陽為了爭奪天子,還和劉寵血拼了一場。而且自從劉寵手握天子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全都落在了劉寵的手上,曹操也不想受許都朝廷的鉗制。
雖說曹操眼下的地盤擴大了不少,但是除了曹洪領兵收取了三河之地以外,夏侯淵眼下還在關中與李傕、郭汜等關中軍閥鏖戰,而且即便是曹洪收取的三河之地,也只有河內、河東稍微堪用。
曹操此時實在沒有餘力向外擴張,要不是天子下詔“討袁”,他也不會輕易舉兵。
所以面對眼下有可能奪回天子的良機,曹操不動心是假的。
雖然為好友劉寵之死感到傷心難過,但與大業相比,這點情緒很快就被雄心掩蓋下去了,“也罷,那就依奉孝所言,進兵許都勤王……”
……
接到董承使者的還有劉備。
在袁術稱帝以後,劉備也收到了“討袁”的詔書。
劉備在徐州可以說是步履艱難,不僅是徐州士族看不起劉備的出身,不願向他效力。而且徐州內部還有呂布虎視眈眈,外面有曹操在兗州磨刀霍霍。所以,劉備想向外擴張也是難如登天。
可劉備向來以漢室宗親自居,而且素來注重名望,若是此時不奉詔出兵討伐袁術,那麼他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仁義之名就有可能土崩瓦解。
所以劉備不得不奉詔討袁。
然後劉備就留下張飛、簡雍守衛徐州,他親自帶著關羽、孫乾領兵前往豫州與劉寵會合。
不過劉備剛入豫州,就收到了許都勤王的詔書。
聞知劉寵已死,劉備是欣喜莫名,畢竟劉寵這傢伙一直都是他仰望的存在,他對劉寵是既然羨慕又嫉妒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