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支亂箭朝袁紹這邊射來,袁紹身邊的弩兵和大戟士一個個中箭而亡,隨行的謀士郭圖拉著袁紹的手臂勸道:“賊兵勢大,可速速退入矮牆避箭!”

袁紹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這也不能怪袁紹怒火中燒將頭盔都扔了,實在是他做夢都沒想到,原本好端端的局勢怎麼就變了。

本來曲義以“先登營”大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然後又殺得公孫瓚節節敗退。這種形勢下袁紹自然要將主力壓上去,助曲義斬殺公孫瓚。

可讓袁紹沒想到的是,自己主力剛衝出去沒多久,就被曲義的敗兵衝亂了。

“曲義敗了!?”

不說袁紹,就是袁紹身邊的文武也不可能相信,但現實讓人不得不信。

看著如潮水般四處逃散的潰兵,袁紹在這突如其來的勝負逆轉之間三魂丟了七魄!好在袁紹左右的大將率領兵馬趕緊上前禦敵,而袁紹身邊的謀士郭圖等人也急忙拉著袁紹撤退。怎奈撤退的路上袁紹身邊本就不多的兵馬又被潰兵帶亂,左右謀士也只剩郭圖一個人護著袁紹逃命。

或許是袁紹命中該有此劫。雖然郭圖護著袁紹甩開了潰兵,但卻在這裡遭遇了一股公孫瓚的騎兵。這股騎兵看上去該有兩千餘騎,而袁紹身邊只有親衛弩兵和大戟士百多人。如此眾寡懸殊之下,袁紹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成為俘虜,另一條是戰死當場。

當然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如歷史上的曹操一般,每到危急時刻都有大將出來相救。

可袁紹不是曹操,他沒有那個好命。

所以郭圖果斷替袁紹選了第一條,郭圖想拉著袁紹退入路邊的殘垣斷牆暫避一時。可袁紹卻選了第二條,他把頭盔扔在地上喊出“大丈夫寧可衝上前去戰死”的話後,就指揮身邊僅有是數十張強弩,向這股騎兵射箭還擊。然後那一百多個大戟士也在弩兵身邊結陣架起大戟,準備在敵騎衝殺過來的時候做最後的抵抗。

本來袁紹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可又讓袁紹沒想到的是,前面那兩千餘騎在射了幾陣箭雨之後竟然撤退了。

這讓袁紹著實摸不著頭腦,心說:“我袁紹就在這裡,取了我袁紹的首級可是天大的功勞,難道你們就不想要了?!”

即便袁紹覺得他的腦袋很值錢,也確實值錢,但也確實沒有人回過頭來取他的腦袋。袁紹還以為是有大將領兵來救了,可在這股騎兵去後,左等右等還是沒有自己的兵將出現,袁紹也只好在郭圖的再三勸諫下先行離開了。

不過這事還是留在了袁紹的心頭,畢竟他著實想不透自己好端端的在那裡,又沒有援兵,那些騎兵怎麼就不來取自己的性命。

袁紹殊不知,他是僥倖才留下了這條命!

是因為那些騎兵當中沒人認識他袁紹,要不然就憑那兩千多鐵騎,要取袁紹的項上人頭還不是小事一樁。

所以袁紹殊不知,他又一次逃過了一劫!

……

更讓他想不清楚是曲義怎麼好端端地就敗了!?

事後他才知道殺敗曲義的是一人一騎!這個結果,袁紹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可事實卻又讓他不得不信。

原本曲義殺上界橋,眼看就要追上公孫瓚了,只要追上公孫瓚將其斬於馬下,那他曲義就將建立這潑天大功。可沒想到,就在曲義躊躇滿志的時候,斜刺裡一騎白馬衝來,馬上的白袍小將一杆長槍打得自己是毫無招架之力。

這種情況下,他曲義也只好且戰且退。面對眼前這員猛將,別說是殺公孫瓚建功了,就是能不能保住自己這條小命都尚不可知。

哪知道曲義一退,他麾下“先登營”士卒也有不少人死在這員小將的手上,然後就引發了曲義所部的潰敗。曲義也沒想到袁紹又不失時機的將主力壓了上來,心說:“你袁紹早不出兵晚不出兵,卻偏偏在這時候把主力壓上來,你這不是害人嗎!”

所以,曲義的敗兵就衝散了袁紹壓上來的主力。然後,好端端的勝局就變成了一場潰敗。

……

要說趙雲憑一人一馬一杆長槍就能逼退曲義的“先登營”,這是打死公孫瓚也不可能相信的。可是,事實也讓他不得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