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比武(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震驚之餘,韓嵩又隨劉寵策馬到了下一隊打著東萊大旗和鍾字、臧字將旗的兵馬面前。好在這隊兵馬不是騎兵,可韓嵩放眼望去,卻見這隊兵馬人數不少。
韓嵩駐足的時間,劉寵又問道:“德高兄莫非對這隊兵馬也有興趣?”
韓嵩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好笑了笑,卻見劉寵故技重施,從那面臧字將旗下的將領手中接過一把長劍之後,就舉劍砍在了面前的一個步卒身上。
雖然此時韓嵩已經沒有方才以為劉寵要無故斬殺那個騎兵的想法了,可韓嵩心裡卻更加震驚了,“難道這些步卒身上的鎧甲也是刀劈不進劍砍不爛!?”
果然,只見劉寵在這個步卒身上連砍了幾劍之後,結果與方才那個騎兵一樣。
這時韓嵩再止不住了,“莫非……莫非,這些士卒身上穿戴的也是重甲!?”
韓嵩這個問題在劉寵口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正是,這些都是豫州的重甲步兵。”
“我的天,眼前這些重甲步兵只怕也有一萬人吧……豫州兵馬的戰力果然不一般啊!荊州兵連全部著甲都還沒做到,豫州連重甲騎兵、重甲步兵都有了,這真是沒法比啊!”
韓嵩感嘆的同時,又隨劉寵到了下一隊打著虎士營和許字將旗的兵馬面前,看到眼前這些兵馬雄赳赳的樣子,韓嵩已經不再感到震撼了,畢竟在見識了豫州的重甲步騎之後,這場大閱出現任何意料之外的都有可能。
不過韓嵩還是覺得這虎士營的將士只怕論戰力還在前面那些重甲步兵之上。
接著,韓嵩再隨劉寵策馬出現在了下一隊兵馬面前,這隊兵馬打著武卒營和典字將旗,一看之下,這武卒營只怕與方才那虎士營在伯仲之間。
這時韓嵩才發現那典字將旗下卻是一員提著雙鐵戟的猛將,韓嵩心想:“這莫不是就是虎牢關大戰呂布的典韋……對了,方才前面那面許字將旗下的將領莫不是就是許褚……這劉豫州麾下果然是兵精將勇啊!”
……
卻不想這場閱兵還沒有完,韓嵩又隨劉寵到了下一隊兵馬面前。
不過眼前所見卻與前面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眼前所見卻是十幾輛戰車,可這些戰車未免也太恐怖了,只見這些戰車身上長滿了鋒利的刀刃,韓嵩打破腦子也想不到這些刀刃是怎麼長上去的。
雖說這種戰車只有十幾輛,可試想一下,一旦這種戰車衝陣,那所過之處將是何等恐怖。
再看戰車上面那一個個馭手、長槍手和弓箭手,這戰力真不要太恐怖。
“要是到時候豫州這種戰車大規模使用,只怕中原戰場將無人可敵。”
本來韓嵩也是想借此次豫州有意安排的大閱見識一下豫州兵馬的虛實,可這番見識下來,著實大出韓嵩預料。
雖然這大校場上的兵馬只有兩萬餘人,可看那戰力只怕不下於五萬大軍。
就是那重甲騎兵、重甲步兵,還有那滿身刀刃的戰車,即便韓嵩自認還是有些謀略,可他一時之間也著實想不到該如何抵擋、如何破解。
除了用人去堆,將這些兵馬活生生累死之外,韓嵩實在想不到別的辦法。
可戰況要是過於慘烈,不說累死這些恐怖的存在,只怕自家兵馬早就崩潰了。
除非全是戰意頑強的強軍,否則這些恐怖的傢伙將是無敵的存在。
所以韓嵩不見識還好,這一見識下來,心中已經對豫州隱隱生出了幾分恐懼。若是將來有一天豫州這樣的大軍大舉南下,那荊州該如何抵擋?雖說荊州戰場多以水師為主,可豫州現今也有操練水師,只怕荊州不會是豫州的對手啊。
看來與豫州結盟真是正確的選擇,看來回荊州以後務必勸說自家主公和荊州世家與豫州交好,萬萬不能與豫州交惡為荊州帶來災難。
……
其實,韓嵩完全不知道自己被劉寵給騙了。
雖然眼前這些兵馬確實威武雄壯、兵甲精良,卻不過是才組建不久的,論操練還尚不成熟,更談不上戰力了,目前十成戰力能不能發揮五成都不好說。
畢竟重甲騎兵也是年內在畢嵐送來那批劉寵認為可以投入使用的馬甲之後組建的,所以戰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還只有幾百人。如果不想倉促送到戰場上去送死,那勢必要多加操練,同時也要儘量擴編。
再說鍾繇、臧旻身後那不到一萬人的重甲步兵,那也全是在原先的東萊郡兵陣亡之後新組建的。只是把那些戰甲收了回來,重新從豫州兵馬中挑選出的精兵組建而成的。而且中間還有一些戰甲有破損,雖然經過了修補,但報廢的還是不少。
所以這戰力並不是韓嵩想象那樣的。
再說那十幾輛新式戰車,雖然這些戰車沒有水分,但要大規模投入戰場哪有那麼容易,這十幾輛還是這麼多年韓暨好不容易研製出來的。而且正式生產也就是這兩年的事,生產這種戰車也是極不容易,以目前韓暨手上的戰車作坊的效率來看,一年最多生產不過十輛。所以目前韓暨也在擴大戰車作坊,不過三五年之內這種戰車也別想大規模投入戰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過這些已經足夠震懾到荊州來使韓嵩了!
……
在韓嵩跟隨劉寵回到將臺上之後,韓嵩這才得知原來這場大閱還沒有結束,下面還安排了大校,也就是軍中大比。
只見劉寵站在將臺上朝下面的將士大聲喊道:“我豫州將士向來講的就是平時訓練多流汗,上了戰場以後少流血。我豫州眾多將士都是有父母妻兒的,甚至有不少是家中的頂樑柱,我劉寵不願看見你們上了戰場之後再無法回家。雖說我豫州恤孤寡,撫卹也豐厚,但我也不願看見你們家中的父母妻兒再也看不到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