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劉寵要出海了。

自從劉寵拿到胡玉手中的海圖之後,劉寵心中就生出了野望,要趁棒子和鬼子還弱小的時候,攻取三韓,佔領倭國,同時也給自己謀下一條退路,萬一中原事有不協,彼時便退居海外。

可當劉寵在太守府的議事大會上把這個想法告訴麾下文武之後,不論文武都一致反對。

文吏的主要反對意見是覺得無故出兵攻伐他國是為不義,他國無故受伐,我軍師出無名,天道不會站在我軍這邊,出兵必敗。還有就是一旦出兵會挑起大漢與他國之間的戰爭,朝廷只怕不會放過主公。

武將這邊的意見是覺得跨海遠征,糧草輜重轉運困難不說,士卒大多也會水土不服,如此一來我軍戰力必定下降,如此便於我軍不利,故而不贊成出兵。

當劉寵把從胡玉口中得到的三韓和倭國的資訊公佈出來,告訴眾人三韓和倭國人口不過各有二三十萬,完全就相當於中原一個小郡,我東萊馬步軍水師訓練有素,而且經過實戰,出兵擊敗化外蠻夷不過是舉手之勞。至於糧草輜重轉運之事,可仿照當年大軍出塞,召集商隊隨軍出征。

再說日月所照之下,皆為漢土,作為漢室之臣,身為大漢子孫,怎能見此等蠻夷不在我大漢日月之下,我等就應該出兵,讓那些蠻夷沐浴我大漢的文明。

不過無論劉寵如何情理並茂地演說,麾下文武就是一個結果:不同意。

這下劉寵就無奈了,總不能自己一個人帶兵出征吧。

不過劉寵還真來了脾氣,當場就揚言自己要一個人帶兵出海。

這下眾文武可嚇壞了,紛紛痛哭流涕地勸阻,長史田豐甚至以死相逼,說主公真要一意孤行那田豐就一頭撞死在大堂的柱子上。

額……好吧,你們狠,我認輸。

……

要說劉寵出海的念頭就這麼打消了嗎?

不,顯然不是。

雖然劉寵沒拗過眾文武,但這不妨礙他命令于禁以水師訓練為名,按照胡玉提供的海圖前去探路。

況且有胡玉和管承這兩個海賊頭子加入,東萊水師又收編了大部分管承和胡玉的海賊,這讓水師的實力大增,再不是那個只能在近海晃晃的菜鳥水師了。

只要劉寵不出海,不下令大軍出征,于禁不可能違背劉寵下達的正常訓練的指令。

在胡玉這個嚮導的帶領下,于禁大半年的時間帶著水師到達過遼東,然後沿著遼東的近海航行去過樂浪、帶方,再到過三韓,甚是在三韓的時候有巡航的水師小隊到了倭國的對馬島。

當於禁和胡玉領著水師返回東萊,把此行告訴劉寵之後,劉寵便命令二人再度帶著水師,沿著東萊到三韓的航線,在沿線的大小島嶼上修築港口、水寨、倉庫、儲備淡水。

對於劉寵的這個命令,于禁和胡玉都知道劉寵出海之心還是沒死,而且這一看就是在為出海遠征做準備了。

不過隨著胡玉出過一趟海的于禁見識過了海外的樣子,眼光也不一樣了。于禁逐漸開始享受那種征服大海的感覺,也想嚐嚐率領艦隊征服海外蠻夷是種什麼感覺。主公說的對,日月之下,皆為漢土,就該讓這些化為蠻夷沐浴在大漢的文明之下。

於是,于禁也就不排斥劉寵攻取三韓和佔領倭國的計劃了,反而還有些支援。所以,于禁很爽快地帶著胡玉開始沿著航線建設港口、水寨、倉庫,探索各處海島的淡水,為大軍出征提前做好準備。

雖然劉寵為此感到高興,不過劉寵絕對想不到,他手底下這個殖民頭子已經開始嶄露崢嶸了。

……

在於禁行動的時候,劉寵也沒有閒著。

這大半年的時間,劉寵不斷做著麾下文武的思想工作,隨著于禁和胡玉把海外的資訊相繼帶回東萊,眾人見劉寵出海的意志依舊這麼堅定,終於有人開始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