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對陣(第1/2頁)
章節報錯
“文若,此計管用嗎?”劉寵在馬背上朝荀彧問道。
“若張車騎能率三軍死戰,再有我部三千精騎從賊軍背後殺出,定能大破韓遂、邊章。”荀彧答道。
不錯,劉寵向張溫獻的計策正是與荀彧、董昭等人商議出來的。
西涼兵確實不好對付,而且韓遂、邊章明目張膽地下戰書這就是赤裸裸地挑釁,可見韓遂、邊章是有十足把握戰勝官軍。論正面迎戰,朝廷官軍確實比不上西涼兵的長槍快馬,所以荀彧等人才獻計叫劉寵把三千精騎拉出去,說是從敵後奇襲,實則也有見機而動的意思,總好過與張溫的大軍裹在一起,畢竟才三千騎兵,要是戰敗了那還真不夠西涼兵塞牙縫的了。
不過要是把兵馬拉出去了,那就好辦多了,要是官軍與西涼兵不勝不敗,那劉寵自然會帶著三千精騎殺出來,要是官軍敗了,那就另當別論了。
當然,荀彧等人獻計的時候並沒有明說,只說了一句,“將軍領兵在外,可見機而動,不至與大軍共亡。”
劉寵也不傻啊,這話一聽就能明白。
……
見荀彧這麼回答,劉寵也只能寄希望張溫能率領大軍與韓遂、邊章死戰了。
不過還是又問了一句,“文若,咱們帶三千騎是不是少了?要不然找張溫討點,想來張溫再怎麼也能湊點騎兵出來。”
“將軍,這三千鐵騎都是討伐黃巾百戰生還的精銳。兵不在多而在精,即便張溫能抽調騎兵給將軍,精銳與否暫且不論,重要的是能否令行禁止,新增兵馬未操練成熟,不能如臂指使,只怕張溫給的兵馬到時只會添亂。”荀彧解釋道。
劉寵聽完點了點頭。
其實這個道理劉寵也大致明白,但心中還是不安。畢竟是至少二十萬人的大戰,三千騎兵在這種大戰面前確實不夠看的。
不過豪言已經說了出去,張溫也下了將令,劉寵現在想反悔也來不及了。
白天三千騎兵已經養足了精神,趁著夜色,人銜枚,馬裹蹄,在劉寵與眾將的率領下悄悄出營要連夜繞到韓遂、邊章的身後。
……
次日,朝廷官軍和賊軍計二十萬人在美陽城外擺開陣勢。
張溫親率中軍主力出戰,左翼孫堅,右翼董卓,前鋒周慎,後面依次是陶謙、蓋勳、耿鄙等人。
朝廷官軍依舊是以步兵為主。
放眼望去,孫堅、周慎、董卓都讓步卒架著大盾列在前面,接著是長槍手在盾兵後面豎起長矛,弓弩手也在身後引弓待發。
咋一看,官軍毅然取了守勢。
陣勢森然,兵戈林立,大戰一觸即發!
……
“文優啊,老夫依你之言自入長安之後就與那劉寵小兒交好,可老夫發覺那小兒好像不願與老夫親近。看來那小兒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妄圖率三千騎兵奇襲,徒去送死而已,看來文優是白費一番心思了。”
董卓在馬背上望著韓遂、邊章的軍陣向身邊的大軍師李儒說道。
“主公啊,那劉寵小兒畢竟還是年輕啊,主公可多花些心思,別看劉寵小兒此舉狂妄,也由此可見此人頗有膽略,生死成敗尚未可知,萬一老天讓那小兒建了奇功又當如何,主公與之交好總好過與之交惡。”大軍師李儒耐心解釋勸說道。
李儒之所以勸董卓與劉寵交好,只是按照李儒分析劉寵以往的行事,暗自覺得劉寵或許不簡單,所以領兵進入長安之後,李儒才建議董卓試著接觸一下劉寵,看能不能與劉寵結交一番。
不過那天在宴席上好像被董卓弄巧成拙了,董卓也發覺劉寵很不待見他,後來董卓也把這事兒告訴了李儒,李儒卻一再堅持讓董卓與之結交,這讓董卓心裡很苦。
但李儒再怎麼說也是他的心腹謀士,作為一個主公的自我修養,董卓還是有的,聽了李儒的話,董卓也只能皺著眉頭說道:“那就依文優之言行事,且看那小兒此番大戰能否活著回來吧,要真能建立奇功,老夫也佩服那小兒一身本領,要是戰死了那也就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