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巨手(第1/2頁)
章節報錯
即使遠離了朝堂,劉寵還是逃不開朝堂那雙巨手的影響。
眼下的抉擇很簡單,也很困難。
簡單無非是接受朝廷的調離,放下東萊到陳郡任太守。
放下東萊也就相當於任憑朝廷宰割,但顯然不說劉寵就是麾下眾文武也不甘心。不甘心那該怎麼辦呢?不接受朝廷調令繼續待在東萊?這未免有點異想天開,如果真這麼幹了,那就相當於旗幟鮮明的要割據造反了,不說劉寵就是麾下眾文武都沒想過要造反。劉寵也相信,自己真這麼幹的話,麾下的文武沒幾個願意繼續跟著自己了。畢竟是大漢,即便天下大亂了,臣民還是忠於大漢的,即便大漢如何對不起臣民,臣民還是擁戴大漢的,要不然曹操異姓稱王也不會遭到有些朝臣反對。
所以,現在還不是那個群雄割據的時代,劉寵也不可能真的敢不接受朝廷的調令割據東萊,不過這也不表示劉寵會選擇就這麼低頭。
總還是要做點什麼的,哪怕爭取爭取也好,畢竟爭取一下或許還能有一絲希望。要是什麼都不做,那就只能任憑朝廷宰割了。
——————
黃縣,太守府大堂。
劉寵坐在太守的大座上,麾下眾文武官吏齊聚一堂,不過這次的座次有點不同。劉寵左右還是王越、羅敷這兩個情報頭子,武將序列中管承駐守在海外自然是不在的,不過文官中沒有缺少一人,連出使洛陽的鐘繇也在。
座次不一樣的就是鍾繇,鍾繇坐在文官之首,這個位置向來不是畢嵐就是田豐的,看來東萊的人事發生了變化。
不錯,鍾繇從洛陽出使回來,也帶回來了朝廷對鍾繇的封賞,朝廷表鍾繇攜三韓和倭國天君、國主朝拜洛陽之功,封了鍾繇一個“懷遠將軍”,這也是個雜號將軍,不過意思很明顯,就是要懷柔遠人。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鍾繇還被朝廷封為東萊太守。
這個訊息讓劉寵麾下的文武感到安心了,畢竟鍾繇是劉寵的鐵桿追隨者,東萊在鍾繇的手上就相當於東萊還是在劉寵的手上。
至於鍾繇是如何當上東萊太守,宦官又是如何放棄了安插自己人的?
這還是要從劉寵說起。
在朝堂這隻巨手之下,劉寵肯定是不會低頭的。
劉寵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東萊太守的位置上放一個自己的鐵桿。
至於這個鐵桿是誰呢?
劉寵第一個能想到的是黃忠,畢竟憑黃忠的武藝再配上幾個文臣謀士,在亂世鎮守一方肯定是沒問題的。不過黃忠門第太低了,推到朝堂上實在沒什麼勝算。除了黃忠當然還有于禁,這二人一個是五虎上將,一個是五子良將,無論怎麼說鎮守一方肯定是合適的,不過於禁的問題和黃忠一樣,在這個講究出身的門閥時代,于禁的出身在朝堂上同樣是不夠看,而且於禁還統帥著東萊龐大的水師艦隊,要是再掌握了東萊的錢糧、內政和馬步軍,那就相當於掌控了整個東萊,這不是正確的用人之法。
那麼剩下的文武當中適合鎮守一方的就只有鍾繇了。
畢竟鍾繇在歷史上為曹操鎮守關中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而且這些年在劉寵身邊確實展現了他的能耐,在內政上一直負責錢糧排程,也幫劉寵處理各種內政文書,在軍事上也隨劉寵在塞外打過鮮卑,而且對劉寵絕對是忠心耿耿,還不像田豐和沮授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關鍵是鍾繇出身潁川鍾氏,這個門第放到朝堂上絕對是夠看的,只要鍾繇代表潁川鍾氏出仕,再適當向閹黨示好,讓閹黨以為潁川鍾氏站在了自己這邊,再大肆賄賂一番,想必鍾繇接替劉寵出任東萊太守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當然,劉寵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鍾繇還在洛陽,劉寵想清楚之後,以最快的速度傳信給洛陽的鐘繇和荀攸說明了原委,讓二人合力幫鍾繇拿下東萊太守一職。二人不負所望,最終閹黨低頭,鍾繇被任命為懷遠將軍領東萊太守。
當然,這中間二人按照劉寵的意思向閹黨許下了巨利,東萊往後的錢財至少有一半會落入閹黨的手中。雖然有文武反對,劉寵也感到肉疼,不過劉寵還是咬咬牙沒有鬆口,畢竟按照歷史的程序,黃巾也快來了,到時候天下大亂,閹黨還能吃幾年,說不定到時候吃進去的都要乾乾淨淨地吐出來。
堂上,劉寵在做離任前的最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