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天下過半(第1/2頁)
章節報錯
天下過半
衛國公衛佰策和李宰相以及劉鶴一起來到魏國,連夜到魏國滇池城王宮覲見魏成王。
李宰相勸諫道:“大王,明天道中國和未央國就歸附大唐並通告天下,聖人派我們來,就是勸大王歸降大唐,若您能歸附,不僅能避免戰亂之苦,還能保全魏國百姓,您能否答應?”
魏成王望著大王子吳馳瀚道:“王兒,你說說我們收到道中國皇都的情報吧,我們再做決定!”
大王子吳馳瀚一句一頓地說:“父王,道中國皇都重烽城外,駐紮的大唐大軍、道中國大軍、未央國大軍大約兩百六十萬”
“聖人以及各軍主帥都被迎入道中國皇宮正在協商中,聖人與兩國已達成共識,李宰相說的不錯,最晚明日中午時分,他們就會一起通告天下了。您說該怎麼如何應對?”
魏成王吃不準,問:“聖人為什麼不邀請我們魏國大軍一起行動,只邀請未央國,是不是有別的圖謀,如果明日兩國歸附大唐,天下就只剩四國,以經商為主的經濟強盛的齊國,以三家共治的兵力強大的楚國,還有我這最弱的魏國。”
“齊國不足為懼,只剩楚國和魏國,若我們不投降,聖人一定會大軍壓境攻打魏國,楚國也不敢出兵救援。李宰相,本王說的可對?”
劉鶴和李宰相交流一下眼神,上前一步道:“不用李宰相說了,我是聖人義兄劉鶴,大王您不必猜疑。俗話說:出師必有名,無名不出軍。大唐出兵是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為人族萬世開太平。”
“大王,聖人明白您顧慮,顧忌你的感受,他才沒有邀請您。道中國四處侵佔周邊,楚國皇室一直出兵幫助你們魏國,如果你們在大唐不出兵的情況,你們就投降,楚國會說魏國不義。”
“不如這樣,明天兩國歸附以後,我們大唐率大軍來魏國邊境假意攻打,看一看楚國會不會出兵援救你們。如果他們沒有來援,他們對於你們魏國歸降這事,自然就不會再有任何怨言。”
“天下人斷然不會說魏國的閒話。我可以代聖人表態,如果楚國來援,我們大唐必定撤軍回邊城不再進攻。大王可行否?”
衛國公衛佰策接著勸:“大王,他們說的都是事實。楚國畢竟與齊國不同,齊國沒有幫助過未央國,聖人才敢勸降。”
“楚國皇室一直幫助你們魏國,對於魏國他不敢勸,也不好開口勸。不是不想邀請你們,而怕您左右為難,把您放在尷尬的境地。”
“劉鶴說的對,明日我大唐軍隊假意攻打你魏國,楚國不來援,您再投誠,才能從困境中走出來,若是楚國來援,我們必定撤軍回邊城。”
“你們該向楚國求援,還是要求援,就看楚國這麼選擇了。今晚我們就不打擾了,靜待明日的結果吧!我們這就告辭回皇都重烽覆命了,您多保重!”......
翌日清晨,聖人一邊吃著飯,一邊對殿中所有人說:“楚國皇室出兵救援的機率微乎其微,就算他們想救,李張兩家也會不讓他們救。”
“李家那邊與我暗中有協議,只要我們大唐天下過半,就會倒向我們,你們都是大唐人,保密哦!我信任你們!”
道中國仲治陛下心裡暗罵道:早知道就不讓聖人借道出使了,人家出使就是出使而已,您出使倒好,一趟出使定天下,要是我兒子就好了。
仲治陛下幽怨地望著自己四個兒子,太子董輝啟瞥了一下自己的父皇,低著頭尬笑起來。
早飯過後,太子董輝啟和聖人低頭接耳地交談著,常常發出大笑聲,齊王和賢王陪著仲治陛下閒聊著,三個老人一邊喝酒,一邊攀談著。
齊王回憶著往昔,還偷偷地擦著淚水,仲治陛下和賢王爺勸慰著。一眾將帥都互相敬酒,交談甚歡,不知不覺中,已經日上三竿。
皇城外,軍陣前,搭起一個巨大的露天帥臺,聖人獨身一人登上帥臺,而仲治陛下、兩位老王爺以及一眾將帥謀臣分別站在各軍軍前。
聖人王龍曉面向軍陣,雙膝下跪在臺上,雙眼垂淚高喝道:“為了天下百姓,你們有不少人的親人朋友犧牲了,吾當世聖人對不起他們,在這裡給他們叩頭了。犧牲的軍士一律厚葬之,他們每家親人補償一百兩銀子。”
“在職軍人,你們每家賞五十銀子。多年以來,諸國亂戰,互相征伐,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易子而食,思之令人疼心!”
“請你們轉告在外流亡的百姓,讓他們安心迴歸家鄉開荒種田,沒糧種的到官府免費領取,原道中國和未央國全境內所有百姓都免三年賦稅。”
“你們從軍入伍是為什麼,還不是為了自己家人過得更好嗎?道中國和未央國內軍民比例嚴重失調,軍隊過多,種地的百姓很少,你們家人養不起這麼龐大的軍隊,你們忍心讓家人艱難困苦嗎?”
“接下來幾日我們會裁掉部分軍隊,讓他們返回家鄉和親人團聚,被裁掉的軍士們,每人補償三十兩銀子,吾代表朝廷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