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1章 年報復審(第1/2頁)
章節報錯
出乎意料,方晟並沒有延續這個話題或者給予兩位市長正確答案,話鋒一轉道:
“我擔心的是中專學校,師範、衛校、供銷學校相對好些,三所技工子弟學校包括機械工程技術學校、機電和電氣技術學校、自動化技術學校等,以前集團包分配,對成績不好考不上大學的職工子弟來說無異於一條捷徑。改制後情況大不一樣,首先集團方面要精簡工人降低成本,兩個人幹一份活說不定要發展到一個人幹兩份活,不是捧著茶杯東遊西逛而是象日本企業上廁所都小跑步;其次改制後的企業跟技校沒關係了,沒有接收畢業生的義務,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聘工人,當然優先選擇熟練工或者大學相關專業畢業生,技校學生坦率說缺乏競爭力;最後我們考慮的問題家長們肯定也想到了,寧可花錢上五年制大專或三本院校,所以工業機械類別中專很可能落得生源嚴重不足的狀況!”
王臺臉色沉重,道:“說起來我有位親戚家孩子正讀自動化技校二年級,全家都快崩潰了,繼續上吧畢業等於失業,中途輟學吧等於荒廢兩年光陰連張文憑都沒有,真是瀕臨絕境一點辦法都沒有。”
“關於技工學校正府有個初步預案,”張犖健道,“一方面合併辦校,以後的確不需要這麼多中專技校,同時與集團溝通加大定向委培規模,企業需要多少技術工人學校就招多少學生,這樣三方心裡都有底;另一方面聯合辦校,請省教育廳等部門協助做好橫向聯絡,今後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高校主要是二本、三本的分校,設定本科生、大專班,一是利用自身優勢建立完善工業實習基地,每學期接受和培訓幾千名大學生就能解決教職工工資問題。”
想到喬蓮有位老公在教育部的閨蜜,人雖長得不怎樣還挺——不能叫騷,算是熱情吧,遂點點頭說:
“方向大抵不錯,集團那邊請犖健做做工作,改制固然重要,孩子們的前程也耽誤不起再說都是職工子弟嘛,最好搶在六月底拿個過渡期招聘用工計劃,無論如何確保今年畢業生有個去處。教育部、教育廳方面我來做工作,爭取儘快把聯合辦校事宜落到實處。”
“有方書計出面我們就放心了。”王臺笑道。
張犖健卻沒那麼樂觀,緊鎖眉毛道:“技工學校教職工包含在一萬多名待解決教師編制裡,裁減人員分流到哪兒去,怎麼劃定標準等等都是潛在矛盾啊。”
方晟不想這會兒跟他深入討論編制問題——內心深處已失去對張犖健的信任,寧可把好文章藏在肚裡,淡淡說:
“犖健不要發愁,車到山前必有路嘛。對了,股權結構比例敲定後集團那邊有什麼進展?”
“改制真的駛入快車道,”王臺翻開筆記本前頁看了看道,“接到申委正式通知後,集團按您要求申報資料與實質性操作同步進行,從高管到基層車間、倉庫、基地等分不同層次開會講解改制方案,成立各種領導小組開始拆分前的準備工作,引入戰略投資者計劃也在聯絡洽談之中。”
“有沒有對集團年報進行審計?”方晟突然問。
張犖健和王臺都愣了一下。
愣的原因在於,按申委要求固建重工改制、拆分、轉軌都以去年底年報資料為基礎,那麼年報審計是必然的。
退一步說即使沒有改制,對年報進行審計也是行業慣例,所以張、王兩人覺得方晟問得有點奇怪,不是一個聰明的問題。
“那項工作按常規都是四月初開始,估計現在有結果了吧。”張犖健道。
“哪家事務所?”方晟問。
張犖健道:“省城策規事務所,以前省審計廳下屬企業後面政企分開脫鉤,省屬國企都指定它進行年報審計。”
“一年復一年,一成不成的審計班子、固定不變的審計套路,都彼此知根究底了吧?”方晟曬笑道,“犖健做過集團高管,換位思考上級主管部門確定以12月31日賬面數為改制依據,按常規會怎麼做?”
霎時張犖健悟出方晟的意思,大大吃了一驚,半辯解半反駁道:“在其位謀其職,作為原本政企混營的集團考慮諸多複雜因素,透過會計科目處理一些歷史疑難雜症、做些賬務調整是正常的,即使藏留點利潤、轉移個別優質資產都可以理解,畢竟以後要過窮日子苦日子,打小算盤在所難免……”
方晟敏銳地問:“怎麼界定做手腳的性質?譬如突擊發獎金,一百萬與一個億是一碼事嗎?再譬如把優質資產藏匿到剝離企業卻不記入大賬,日後想搞什麼名堂?作為改制領導小組成員,我們不能坐視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卻不管,那叫‘帶病改制’,將來要被清算、追究領導小組責任的!”
被方晟說得發呆,張犖健閉口不言,王臺試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