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 檔案精神(第1/2頁)
章節報錯
,
最先發起飯局的居然是喬蓮。
在大禹保險任職期間,喬蓮出面請燕慎做過一個與保險業前景有關的學術專題,加之京都圈子錯綜複雜的關係,一來二去也就熟了。
燕慎突然空降臨海,童光輝也非常好奇,前後打了兩次讓喬蓮找燕慎談談——同屬於京都圈子裡的子弟,到了地方聊聊天、喝喝茶,相互關照也是正常的。
喬蓮斟酌了一下,覺得拉上方晟更妥當。
孤男寡女湊到一塊兒吃飯喝茶,總覺得彆扭;有方晟參加,以他與燕慎的關係恐怕更容易套出實情。
更重要的一點,方晟簡直比泥鰍還滑,上次都拿出範曉靈的殺手鐧,之後數月都抓不住他。
喬蓮很想利用難得的機會跟方晟“促膝談心”。
很巧合,方晟打電話約“燕校長喝酒”時,燕慎爽快答應,說正好拉上喬蓮吧,剛到軒城就邀我喝茶,三個人聚聚更有氣氛。
方晟支支吾吾很不情願,然而轉眼又接到喬蓮的電話,再也推脫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前往。
抵達臨海大學後才知道,原來飯局不止三人。
燕慎的合作伙伴、京都大學蔡副書計率領一班學術圈大鱷過來祝賀,包括多年前香山論道的老朋友如燕京大學程教授、中國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協會首席代表牛博士、京都農業大學徐教授等。
看到這樣的陣容,喬蓮大感失望,後悔沒事先打聽清顧。
學者專家為主的飯局,話題自然離不開務虛時局和經濟,尤其在中美髮生劇烈碰撞,中國這艘龐大的經濟航母何去何從成為爭論的焦點。
“凡是主張妥協和退讓的論文在我手裡甭想過關,”徐教授坦言道,“歷史告訴我們軟骨頭只會遭來更多欺負,硬脊樑才會讓敵人退縮,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這句話不是隨便說說,而是靠拳頭打出來的”
蔡副書計到底是半個體制中人,半開玩笑指著他說:“你這個老徐就不對了嘛,學術論文要堅持百花齊發,如果所有學生都持一個觀點那樣的局面才可怕呢,不要怕爭論,真理越辯越明。”
徐教授搖搖頭:“到大學生階段基本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辯論的主旨變成重複觀點,根本不可能考慮對方說的合理性。”
“存在即合理。”喬蓮巧妙地插了一句。
牛博士道:“其實今晚飯桌上這些人,年齡差距可能不超過十歲,基本出身於相近的時代,接受的教育也大致相當,按說應該想法一致吧?偏偏不是。中美博弈以來程教授與徐教授已經吵了起碼二十回,又怎能要求思想活躍的年輕人都隨大流呢?”
燕慎道:“我是寧願大學生們勇敢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加以引導,而不願他們口是心非,那樣更可怕。”
“咦,方書計怎麼不說話,”蔡副書計跟他共過患難說話比較隨便,“是不是平時習慣於一言堂,被咱們嚇住了?”
程教授不知從哪兒聽來的,說:“鄞峽那邊反映,市直機關處級幹部在方書計面前說話小腿都發抖,再往下就甭提了。”
方晟趕緊否認:“三人成虎啊,謠言都傳到京都學術界了,可見方晟這個人的形象早就差到極點,什麼壞事兒都按到我頭上。謠言那位原型是平時講話喜歡晃腿,正好那天辦事不力挨批評,三傳兩傳就造成誤會了。”
“你還不如說人家得了腦血栓,發作起來全身哆嗦。”蔡副書計笑道。
“唉,謠言更容易讓更多人相信的原因在於戲劇性,燕兄做過這方面課題吧?”
燕慎道:“理解方老弟的難處。咱倆做學術的可以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但主正一方必須務實穩健,來不得半點含糊。要不然市裡一含糊,縣裡更含糊,到鄉鎮簡直不知所云了。”
方晟接道:“的確如此,舉個簡單例子——兩個月前省裡發文要求各市縣以最佳化鄉村環境為前提,合理控制個體養殖規模主要指養豬和養雞業,減少水汙染特別是飲用水源……”
“養豬養雞是國家提倡的農副業,為什麼控制呀?哪裡造成水汙染了?”喬蓮不解地問。
桌上專家學者們其實都不太懂,屏息靜氣聽方晟解釋。
方晟道:“各位博士教授經常跟各類論文打交道,論文的好處是一句話一個意思,不準遮遮掩掩……”
牛博士道:“對,必須把論點說透了,讓人一看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