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紈自然不知道,長孫皇后是如何看她的。

不過蘇紈的基本形象,在長孫皇后心中幾乎已經有了數。

這是一個外能幫助太子決斷事情,內也能把太子的家事處理妥當,明明年紀還不大,面容還顯得稚嫩,思想卻是異常成熟的這麼一個人。

而這種外表的稚嫩,內裡的成熟,也是促使她看著十分具有反差萌。

很是叫人討喜。

當然,這也導致了她有時候說起道理來,就停不下來。

這或許也是唯一的缺點吧。

雖說之前長孫皇后並沒有看到太子妃是如何勸諫太子的。

但長孫皇后似乎已經能夠想到她小嘴停不下來的那一畫面了。

怎麼說呢,或許可以說是叫人又愛又恨吧。

聽完了從承慶殿聽回來的訊息,長孫皇后心情大好。

然後,也是讓有司把最近做好的一些香囊,帔帛什麼的,給送去。

而奴婢們也有一種預感。

今後東宮這用度,怕是要往上提一提了。

……

其實東宮一直都很苦逼。

日子總是過得有些緊巴巴的,甚至,就連越王的越王府,都過得說不定比東宮好。

這一切都皆因太宗明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尤其是讓子孫守天下。

太宗考察過自軒轅黃帝,一直到陳、隋,發現分封的侯王當中,凡是功成名就的,大都是最初所封的王侯,而國滅的,大都是因為後世繼位的侯王。

為什麼?

他總結出來的原因就是,最初所封的侯王,當時趕上國家草創,親身經歷過建立王業的艱難險阻,知道父兄的憂愁勞苦。

所以他們能夠做到身處上位而不驕奢,日夜操勞而不鬆懈。

有時像漢代的楚元王設醴酒招待賢人,有時像周公旦一樣吃飯時還停食以接待賓客。

所以他們能夠聽取逆耳的忠言,最後也深得百姓的歡心。

他們在生前能樹立高尚的品德,身後也能被百姓所稱頌愛戴。

但等到他們的子孫繼位,卻多屬太平年代,他們生長在深宮之中,在婦人的手裡長大,他們不以身居高位而感到覆亡的危險,更別提知道稼穡的艱辛。他們往往親近小人,遠離君子,迷戀美色,輕視美德,違背禮義,荒淫無度,有時還甚至逾越侯王的本分。

難怪最後也就落得國滅的下場了。

所以為了不讓太子也重蹈這些後繼侯王的覆轍,太宗對太子的態度是必須窮養,而且在窮養的同時,還要給太子安排一堆的老師。以時時刻刻用來規勸太子。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為什麼不對越王也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