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長孫皇后驚訝著太子妃這教材選擇的時候。

東宮,選了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李承乾跟蘇紈也是正好給剛剛參加完科考的裴行儉來了個考後聚宴。

李承乾顯然很關心裴行儉考得怎麼樣。

因為她發現身邊的人真的不夠用。

而蘇紈則明顯對科考的考題十分感興趣。

“明經的考試內容,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

蘇紈便道:“貼文是什麼,你說一道出來。”

然後裴行儉便道:“就是取《孝經》、《論語》當中一些句子,遮住中間的部分,前面留四個字,後面留三個字,當然字數是可增可減,然後讓考生把內容補充完整。”

“比如說:夫子至於xxx,xxxx,求之與?”

蘇紈一聽,直接歇菜,埋怨道:“這也太難了!”

李承乾見愛妃那原本躍躍欲試的表情瞬間就垮掉,也是溫柔地捏著她的小手道:“愛妃答不上來?”

蘇紈:“還好我不用參加科考。”

裴行儉便道:“其實明經都算是簡單的了。進士科才難。還要答時務策三道。”

其實……

這不就是填空麼?

對於後世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說,應該說都灑灑水。

那為什麼蘇紈還要說難,一個是她裝的,另一個,則是這的確還是有些難度的。

試想想,你高考填空範圍才多大,這《孝經》,《論語》全部內容加起來,又有多少。

而且……

主要是,考官在出題的時候,不一定就出得讓你覺得朗朗上口。

後世就那種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填空題,都有不少學生還答不上來,或者是乾脆答到另外一句詩句上去了。

更別說,像這種不一定郎朗上口的。

而且……

後世都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反覆訓練,有老師會特意去教你,一道道題地給你講解,而如今才剛剛唐初,且參加科考的人,水平也大多良莠不齊。

參加科考的考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鄉貢,看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明白過來了,從鄉縣來的貢品,沒錯!

這些考生對於大唐來說,就如同是貢品一樣的存在。

而且,在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那天,是要跟著從全國各地而來的貢品一起面見皇帝。

並且,她們這身份地位還似乎很低,為什麼說很低,因為她們明明是人,但是卻要站到實物貢品的後面。

蘇紈隱約記得,這鄉貢考生以後站在實物貢品的前面,還是有一位官員建議才變的。

然後除了鄉貢,第二種,就是如同裴行儉這樣的,來自官學。

此時大部分的人還不懂什麼叫做應試教育。

大部分的人,就是自己隨便學學,學到哪,就算哪,可能都不知道考官更加偏向於出怎樣的題目。

也不懂什麼叫做重點古詩詞,這句肯定是每年必考的。

其實……這唐朝的科舉也是一直在發展的,也並非是一成不變。

後面好像直到唐玄宗時期吧,這明經慢慢地弊病就出來了,大家都好像知道該怎麼考試了,於是,明經也開始要答時務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