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楊素很鬱悶(第1/2頁)
章節報錯
開皇十四年那月中旬末,關中終於迎來了久旱之後的第一場雨。
雖然這場雨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但還是讓關中的災民們看到了希望。
太子東宮,內殿,有兩人正站在門口。
看著零零碎碎的小雨,敲打著久旱的大地,楊安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對身邊的太子道:
“恭喜太子殿下,賀喜太子殿下,老天開眼了!”
“少師如此激動,”太子臉上也露出喜色,“實在難得。”
如太子所言,楊安確實很少如今天這般激動過。因為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關中大旱,隋文帝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並沒有開倉放糧。
而現在的開倉放糧,恰恰是太子在隋文帝面前力諫的結果,而為此出謀劃策的正是楊安。
可以說,楊安憑一己之力,改變了隋文帝的決策,這才有了此後的開倉放糧。
而改變的後果是什麼,楊安無法預料。
開倉放糧幾個月之後,以楊素為主的大臣,便向隋文帝進讒言,指責太子開倉放糧是大錯特錯。
因為旱情仍在繼續,隋文帝甚至也開始動搖起來,有降罪太子之心。
此時的太子,隨時有可能失寵。
儘管之後,靠著太子妃的努力,贏來獨孤皇后的支援,才又爭取到了隋文帝的信任。
可是隋文帝的信任畢竟有限。
一旦半年之後,官倉的糧食全部消耗殆盡,而災情仍然不能緩,
那時的太子,便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終究逃不過失寵,甚至是被廢的命運。
而眼下的這場及時雨,預示著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之後的第二天、第三天,彷彿進入了陰雨季節,連續幾天都是陰雨天氣。
之後的第五天,老天更是降下了一場大雨,足足下了七八個時辰。
這幾場雨一下,讓關中大旱受災之地,終於再度活了過來。
同時也說明了一點:開倉放糧,是個英明的、正確的決策。
因為採取了正確的決策,得到了老天的諒解,黎民百姓從而得救。
隋文帝也因此更加受到百姓們的愛戴和擁護。
雖然開倉放糧,最大的功臣是楊安,具體執行的是太子和宰相高穎,
但是這筆功勞,百姓們可都記在隋文帝頭上。
不僅僅是老百姓們,朝中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們,也紛紛結合隋文帝開倉放糧的豐功偉業,歌功頌德,極盡拍馬之事。
於是封禪之事,被再次提了出來。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
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
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
封禪的目的,是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
早在戰國時代,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此後的秦始皇、漢武帝等都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
早在開皇九年,平陳戰爭取得勝利,南北統一之時,朝中大臣便紛紛敦請文帝登封泰山,以告成功,隋文帝下詔謙稱“薄德”而不許。